目录
一、编制依据
二、工程概况
三、施工准备
四、操作工艺
五、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六、成品保护措施
七、文明、安全措施
八、环保措施
一、编制依据:
1.依据X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的X有限公司年产X项目-破碎及筛分图纸及设计变更;
2.相关规范
GB-《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统一验收标准》;
GB-《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JGJ-《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二、工程概况:
(一)、施工部位
本工程地面工程施工部位主要包括破碎及筛分所有内外墙体拉筋及未预埋的构造柱筋,圈梁,门窗过梁钢筋的植筋锚固。
三、施工准备
(一)作业条件
1、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通过四方验收。
2、弹出的轴线、墙线、门窗洞口线经复合无误后办完预检手续。
3、植筋用脚手架搭设完毕,办完预检。
4、植筋胶和钢筋经过复检合格,并报验。
5、钢筋按规格及设计要求进行下料制作完毕。
(二)材料及要求
1、墙体拉结筋φ6,构造柱、过梁钢筋Ф12,Ф14、Ф16,箍筋φ6、φ8。砼板带钢筋φ8。
2、植筋结构胶。
(三)施工机具
电锤、毛刷,气筒(泵),植筋胶等。
四、操作工艺
(一)砌筑前根据砌筑墙体尺寸加工制作构造柱、门套柱、过梁拉筋、拉结筋;将楼面清理干净,洒水润湿。施工构造柱、门套柱、过梁拉筋、拉结筋时使用建筑结构胶及固化剂进行植筋:
1.植筋工艺流程:清理→弹线→探筋→定位→选择机具→设备安装→钻孔→清理孔洞→灌胶→植筋→固化。
2.施工要点
(1)混凝土结合面清理:将需要植筋的混凝土原结构表面清理干净。
(2)探筋:用钢筋探测器确定原结构钢筋的位置。
(3)定位:对需要植筋的地方弹线定位,并标明所植钢筋直径、深度,按已定好的孔位进行机械钻孔。
(4)钻机钻孔:植筋锚固长度根据结构胶的种类、钢筋直径的不同而不同,根据设计要求,不同规格钢筋的植筋的锚固长度及孔径如下表所示。钻孔深度经施工队自检合格并经项目技术、质检验收通过后报请甲方、监理进行检查。
(5)孔壁表面处理:对验完的孔用刷子刷出灰尘并用高压风机将孔内灰渣清理干净,吹出灰尘。然后用丙酮清洗孔壁。
(6)灌胶:用注射器从底部向上注胶。
(7)植筋:将结构胶灌入孔内,注入深度一般为孔深的2/3,然后将钢筋插入孔内,按一定方向旋转钢筋十几圈插入,使钢筋与结构胶、混凝土孔壁粘接密实。待结构胶完全固化将进行钢筋单面焊接10d,清理干净经项目技术、质检验收合格后报请甲方、监理进行检查,经甲方、监理认可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8)固化:植入钢筋后留有足够的时间让结构胶固化,待结构胶完全固化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9)质量检验与试验:结构胶:有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符合设计要求,适合现场温度和湿度。
3、根据最下皮砖标高拉通线检查,如水平砖缝厚度超过20mm用C15细石砼找平,不得用水泥砂浆找平。
4.根据墙面尺寸,排砖撂底,要求组砌合理,便于操作。
5.皮数杆制作:用30*40mm木料制作,皮数杆上要注明砖高、缝高、门窗洞口、预埋块、拉结筋、过梁的尺寸、标高。皮数杆间距不大于15m,转角处及交接处均应设立。皮数杆要垂直、牢固、标高一致。
五、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钻孔要求按下表要求
2、植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min,对受拉钢筋应取0.3ls(ls钢筋的基本锚固深度),10d,mm三者之间的最大值;对受压钢筋,应取0.6ls,10d,mm三者之间的最大值;对悬挑构件应乘以1.5倍的系数。
3、植筋的钢筋在植入前应将浮锈和污渍清除干净。清孔、胶的配制,应符合要求。
六、成品保护措施
1、暖卫、电气管线及预埋件应注意保护,防止碰撞损坏。
2、混凝土柱子上植筋时严禁乱凿乱打,破坏柱角。
3、配制植筋胶必须用专门的器具和量斗计量,严格控制材料用量和固化剂比例。
七、文明、安全措施
1、墙身高度超过1.2m以上时,搭设钢管脚手架;高度超过4.0m时采用里脚手架必须支设安全网。
2、同一块脚手板上的操作人员不超过2人。
3、不准站在墙顶上做划线、打孔、植筋等工作。
4、不准用不稳固的工具或物体在脚手板面上垫高作业。
5、电锤等工具要放置可靠位置,注意掉落伤人伤已。
6、在同一垂直面内上下交叉作业时,注意设置安全隔板,下方操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
八、环保措施
1、施工必须做到活完场清,及时收集剩余植筋胶、空胶筒及钢筋等材料。
2、清理后的空胶筒等垃圾用袋装好,运到垃圾分离处(属无毒的不可回收废弃物)。
3、植筋人员要经常检查电锤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护、保养,以保证电动工具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在进行现场维修、保养时,产生的废油由维修人员回收,集中进行处理,禁止将污物倒入现场。
4、清孔进要配戴好防尘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清孔过程中采取措施避免扬尘。
5、各种材料必须妥善保管,防止雨淋,不得随意遗洒和浪费材料,严格按交底及配比施工,不得随意更改。
6、各种材料进场及接受前必须检查材料质量及数量,不合格的材料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