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机

王阳明知与行缺一不可,两者相结合

发布时间:2023/11/14 15:01:24   
白疯颠的早期图片 http://m.39.net/disease/a_5410869.html

“知”与“行”是办事成功的重要保证,两者缺一不可。只有我们不断求“知”,树立正确的志向,才能明确行动的方向;只有在“知”的指导下不断行动,事情才可能出现转机。只有将“知”与“行”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做事有“主一之功”

“做事有主一之功”源自《知行录》中的一段对话,学生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学生问王阳明:“所谓的主一之功,就像读书的时候一心扑在读书上面,客人来的时候精力一心放在待客上面,就算得上主一了吧?”王阳明用一个反问纠正了他的错误:“如果喜欢美色就一心放在对美色的欣赏上面,喜欢物质就全身心放在追求物质上面,那也算得上主一吗?这不是主一,而是醉心物欲。真正的主一之功指的是专心追求天地正气,追求正道和天理。”

这就要求我们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拿来坚持不懈、为之努力,“主一之功”是不能盲目修行的。首先要确定一个正确的方向,不能为害社会,不能伤害他人,也不能损害自己的身心。坚持的事情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的法律法规,要顾及世间的人情冷暖和善恶好坏,只有正确的天理,方才值得修行“主一之功”。

确定了正确的方向,“主一之功”的实现就体现在一个行动力上。俗话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拥有再崇高的理想,如果不在行动中去实现它,或是遇见一些挫折就轻易放弃了,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就比如说你想去游历天下,与其东一头西一头地争取他人意见,不如扎实地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拿出勇气来,以常人难以企及的行动去追求它。锲而不舍,决定了这件事就绝不轻言放弃,哪怕是凭借一根拐杖、一个饭钵,一路讨饭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其实,要做成一件事,外在环境和物质条件并不是关键条件。前提在于我们能否立志做一件事就坚定不移地做下去,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不改初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迈进。只要这样坚持,就是做事有“主一之功”,做事就有成功的可能。

可以说,很多时候,阻碍我们获得成功的,不是外在匮乏的物质条件或是艰苦的环境,而是我们内心的软弱与妥协,一旦缺乏主心骨,遇到挫折就很容易屈服。王阳明常常教育学生,宁可挖一口数尺深的井,也不要数顷池塘,因为只有挖得够深,才会有清澈甘甜的泉水冒出来,而再多的池塘都不过是浊水一方。做事没有“主一之功”,就容易随波逐流,背离初衷,也就更难有所建树了。而只要认定一件正确的事,然后肯下功夫去做,那么难事也会变为易事了。

有一位年轻人,到一个乡村当了一个村官助理,因为当他看到别人在仕途上发展,春风得意,就很想走这条路。而且在世人眼里,这毕竟是一个升官发财、从此过上好生活的捷径。

但他不是一个有常心的人。村里的工作很快让他觉得无聊,而且他明显不具备从政的素质,几年后村官助理的合同期满,重新竞聘时,他落选了。

这下年轻人突然变得非常郁闷起来。后来,他去了南方一座城市打工,因为他又觉得在南方机会多、好发展。但他没常心的性格一点没变,没过多久,巨大的工作压力又让他怀念起之前清闲的日子了。于是,心里就常常不平衡起来,觉得自己不该错失当初的机会。心里有着这么样的一种沉重负担,心情自然不会好,看什么都不顺眼,干什么也不顺手,工作业绩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境遇也就越来越差。

后来年轻人又尝试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他不是对未来好高骛远,就是对过去难以释怀,总之很难把精力集中在一件工作上,安安心心做好眼下的工作。后来几经周折,直到人过了中年,才算是明白了自己人生失败的根源,如果自己能在某一件工作上倾尽全力,也不会落得今天的这步田地啊!

年轻人如果能在血气方刚的时候听到王阳明关于“主一之功”的教诲,怕也不会落得半生蹉跎。他不是一个没有追求的年轻人,但是他的注意力过于分散,没有将有限的精力放在一件事上心无旁骛地认真做好,而是过于善变,注意力分散,前半生都没有一个集中火力针对的目标。这样的结局也和他心气过高、性情浮躁有很大关系。

当然,我们的生活日益浮躁,很难沉下心来将对一件事情的坚持持之以恒,这是问题之一;我们面对的诱惑太多,选择也太多,想要做出明智的选择,坚持值得坚持的事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问题之二。想要克服以上两点问题,首先可以借助王阳明的智慧,先专主一个天理,明确我们坚持的事物是顺应天地正气的好事,是充满了积极正面能量的事情,而不是会让心性变坏或是危害他人的祸事。

然后,树立一个“主一之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常立志不如立常志。很多人明明知道抽烟不对,却总是很难戒掉;明明知道晨练对身体有益,却很难坚持下来,就是缺乏“主一之心”的缘故。确定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用持之以恒的毅力坚持下来,暂且不问功过如何,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大修行。

点评:王阳明认为,我们心灵的本来状态,原本就是天然的理,清虚灵明,没有纤毫的污染,只是一个“无我”的境界而已。所以做事的时候,听从心中的声音,跟随心中所向,不要轻易被外面的环境变迁影响了心性,才能做到“主一之功”。

想要做事有“主一之功”,倒也不难,全在一个倾听—听心,全在一个坚持—持之以恒。

不求“知”,做事即徒劳

在王阳明的心学中,“知”的含义是“心之本体”,是人心最基本的能力和内容,这个“知”不是由读书求知而来的知识,而是指人心固有的道德意识,即“良知”。王阳明以为“良知”只要不受私心杂念的阻碍,就会在适当的场合油然而生,使人的行为自然合乎伦理规范的要求。

王阳明认为人如果能够清净心性,就能够很自然感受到万物运行的规律,也就是求得“知”,了解了事物运行的规律,自然可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做事完成得就会更加顺利些。生活中常见很多人总是一副刻苦认真的样子,但是往往他们办事的结果却是差强人意,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吃力不讨好”。

这些人就错在陷入了不求知的误区,即使做了再多的事,也是徒劳无用的。事物本身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不遵循这些规律,生生按照自己的那套道理做事,很容易硬碰硬,做了很多无用功而不见成效。

我们最常见的就是一些不问世事、埋头苦学的学生,他们不研究课程的安排规律,不了解知识的记忆周期,只是一味地埋头苦学。书房的灯光可能是熄灭得最晚的,但是他们的成绩却不见得是最顶尖的;还有就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些埋头苦干的同事,这些同事看起来总是工作热情很高,简直就是一副工作狂的样子,但是他们似乎从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6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