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旋转机 >> 旋转机资源 >> 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度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度量是人类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华罗庚说过:“数(shù)起源于数(shǔ),量(liàng)起源于量(liáng)。”度量能体现数学的本质特征,揭示人类研究客观世界的途径和方法。小学阶段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关键期,也是发展数学思维的黄金期。在度量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挑战性任务和问题,让学生经历度量再创造的过程,建单位、成量感、探原理、创工具、究误区、串体系,从而达成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目的。
度量教学常常被视为数学操作课,教师告知学生度量的维度(如长度、大小、重量、角度),出示测量的方法,学生按照方法模仿操作,测得所需数据。在这样被动的灌输下,学生不明所以地程序化操作,导致度量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出现断层。
(一)学生不知单位的意义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度量单位,如在测量身高时用到的米和厘米、在超市称重时用到的千克和克。度量单位往往被认定为学生学习测量方法的基础,被认定为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规定,学生往往不知道度量单位产生的历史演变、统一度量单位的现实意义。每一次的度量课,都是一节概念课,死记硬背,记住度量单位。
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告知学生角的计量单位是“度”,有谁知道什么是1度?有学生反馈,就是“温度”的“度”。分析其中的原因,不仅是由于角的度数日常生活中较少测量使用,更是由于以往学习计量单位时出现的知识断层。如果在学习长度和面积时,学生有过用“1拃”“1脚”“小正方形的大小”等作为标准量比较的体验,自然有可能推理出1度是一个较小角的度数。
(二)学生不知数量的本质
“5度加10度等于多少?为什么?”笔者随机抽取了20名四年级的学生回答,所有学生都能解答出等于15度,10位学生没有写任何理由,6位学生写出了“单位相同时可以数与数相加的计算方法”,只有4位学生写道“5个1度加10个1度等于15个1度就是15度”。除去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遗忘因素,还在于教师忽视了数量本质的教学,未强调数量的本质就是多少个单位量,学生机械地记住了计算的方法,却不知道单位量的加减才是计算的本质。
(三)学生不知工具的原理
工具是人类思维精华的凝聚,度量工具是人类“赋形以数”后的智慧结晶。测量长度的工具尺为什么是长的?测量角度的工具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的?工具上为什么要标数据?量角器为什么有内外圈?笔者访谈了20位学生,19位学生表示未曾思考过以上问题,15位学生未能做出任何解释,15位学生在学习度量工具时从未有过“赋形以数”的学习经验。
(四)学生未经历深度思考
学生认为度量内容的学习简单且枯燥,因为他们没有参与挑战性任务,没有经历一次再创造的过程,未主动创造计量单位、深究计量工具原理、着手设计计量工具、探索度量的计算本质,认知水平仅停留在识记与理解的低阶层次。
二、度量教学中促动深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促动学生深度学习的度量教学,需精设挑战性任务,在问题中思考,在积淀中创造,在交流中优化,在对比中串联,形成完整的度量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和创新意识。以“角的度量”为例,笔者尝试了以下教学方式和策略。
(一)微课梳理,深串度量体系
“角的度量”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的认识、面积的认识、千克与克的基础上,对度量知识体系的一次拓展和延伸。为了高效帮助学生搭建度量知识的结构化关联,笔者采用了短而精的微课设计,辅以微课反馈单,提升学生学习微课的专注力,做到及时反馈和评价。为了凸显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度量维度,选用了“扇子”的素材,依次度量它的长度、质量和扇面张开的角度。
在度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规定了长度单位厘米、毫米,常用工具直尺、卷尺测量,采用先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的测量方法;在度量较轻物体的质量时,规定了质量单位千克、克,可用台秤、电子秤测量,采用先静置调0,放上物体,再看指针对着刻度几的测量方法;在度量角的大小时,规定了角的计量单位度可以用“°”表示,度源于古巴比伦人度制方法,用半径将一个圆周平分成等分,相邻两条半径之间所夹的角是1度,可简写成1°。
角度与长度、重量和面积的特征不同,但都是用数量刻画的,因此它们又有一致性。描述量的多少,总是先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再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微课利用表格梳理不同维度下的单位、工具、度量方法,引导学生深度感知计量的共性和本质。
(二)自主记忆,深入量感形成
量感的形成必须基于认识了计量单位和认识一些特殊量。在3个特殊角的认识时,先利用多媒体动画分别呈现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半周、1/4周的动态过程,形成直观的视觉冲击和印象,再让学生自学数学书本上周角、平角和直角的介绍,并设计关键问题(周角、平角、直角度数)检测自学成果。在动态呈现、自主记忆、练习检测的过程中,巩固特殊角的知识,加深量感的形成,为学生估测角的度数、掌握量角方法奠定学习基础。
(三)发明优化,深探工具原理
创造力是人才的关键能力,也是教育、培养和实践的结果。小学阶段,教师应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带着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开展深度学习和研究。
在“角的度量”中,“设计有效的工具测量扇面形成的角(开口朝右)”就是一个真实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基础,提供了学习测量工具设计理念的学习支架,测量工具是由数个单位量集合而成,要能清晰便捷地呈现数据。有了明确的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创造,从多种假设和构想中,寻找可行的答案。课堂上,学生创造了°的量角器、°的量角器、有折叠功能的量角器。当一名学生不知如何清晰地呈现测量数据时,另一名同学对他说:“量角器先确定特殊的直角、平角、周角的位置,再5度标一小格、10度标一大格,就能清晰地呈现数据。”大家在交流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进一步优化,碰撞思维的火花,设计出了款式不同的量角器。
(四)对比辨析,深究测量误区
测量的练习不在于多,在于直击学生认知易错点,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的方法和要点。
角顶点与量角器的顶点,或角的边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未重合,是测量度数的易错点。教师可以先设计一道辨析题,强调顶点未对齐时不能数出有几个单位小角,再设计一题顶点对齐、角的边没有与零刻度线对齐,却能通过数出有几个单位小角得出度数,升华学生对测量方法的本质认识。
(五)以评促学,深华精神境界
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认为,“深度学习”要“深”在人的心灵里,要“深”在系统结构中,“深”在教学规律中,“深”在精神境界上。高效的评价能促进学习兴趣,落实学科德育。
为了戒形式化、戒拔高化,设计了争当“小小观察师、小小设计师和小小度量师”的评价点。通过以终为始的评价方式,在课前告知学生学习目标。随着内容的推进,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实践、乐于创新,从细微处、从实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总之,促动学生深度学习的度量教学应当问题化、任务化、系统化,从度量的本质设计教学,从创新的意识驱动学习,从思维的增长推动深度思考,让学生经历建立标准、发明工具、使用工具、测得数据、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获得解决度量问题的能力。笔者在“角的度量”教学过程中,限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时长问题,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次数较少,未深入探究度量角器与度量角器的差异,以上不足有待下一次尝试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