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旋转机 >> 旋转机前景 >> 明夷卦明夷讲的是怎么在黑暗中复见天地之心
第三瞳易经详解系列内容第80篇:
这一篇是明夷卦的下半部分。接着明夷卦:只要熬过当前阶段,问题都会解决,问题是,怎么熬过去?的内容,来看明夷卦的爻辞。明夷卦有几爻挺不好理解的,争议也比较大,没关系,一点点来看。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序卦传》:“夷者,伤也”,明夷是光明受伤的象。“明夷于飞,垂其翼”,鸟的翅膀受伤了,还在飞,这是什么结果恐怕不用多说。要么掉下来、要么找地方停,可哪怕是停,停的过程中它还得扇动翅膀飞吧(本身已经受伤了)?无论哪一种,都是“伤”。“垂其翼”,“垂”是下垂、是往下,鸟类飞翔的时候翅膀是张开往上的,所以很明显,“垂其翼”是异常情况。鸟受伤不得安栖,就叫“明夷于飞,垂其翼”。
“于飞”指成对的雌雄双鸟结伴飞翔,那是很欢乐的。《诗经》里有一句话:“凤凰于飞,翙[huì]翙其羽,亦集爰[yuán]止。”意思是凤凰高飞百鸟慕随。现在我们把“凤凰于飞”当成语用了,用来形容夫妻间相亲相爱的感情以及状态。“凤凰于飞”很嗨,是甜是乐;“明夷于飞”很丧,是苦是悲;“凤凰于飞”是琴箫和瑟,“明夷于飞”是困顿相临。
“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君子”指初九;“行”是行动;“于行”是仓皇行动。怎么理解“三日不食”有争议,后面些解释。“有攸往”就是有所往、是行之有主。“主人有言”,“言”是责怪;“主人”指做主的人、主事的人。
初九在最底下,一定要记得,所有的初九爻,最佳的应对策略都是“潜龙勿用”,没有例外。这时候“有往”,必为人所责。初九爻变是地山谦卦,谦卦初爻“谦谦君子,用涉大川”,他得“卑以自牧”才“吉”,而不是在受伤的情况下还往前冲。爻辞这是劝初九用晦审慎,在初九这个位置,是冲不出去的。
小象说:“君子于行,义不食也。”这里有些误导,这句话有省略,完整的表达应该是:“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义不食也。”“义不食”是解释“三日不食”的。
“三日不食”,是古礼的一种服丧制度。《礼记·间传》有明确规定:“斩衰[zhǎncuī]三日不食,齐衰[zīcuī]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简单理解,父亲(父辈)去世了,服斩衰(一种丧服),头三天不吃饭;母亲去世了,服齐衰,头两天不吃饭;堂亲、叔伯等去世了,服大功,头三顿不吃饭。“三日不食”是为父辈服丧的礼仪,这里的父辈,指君父。“三日不食,义不食也”,是说国君死了,不宜食。
这就有意思了。《易经》的通例,君位在第五爻,可是明夷卦的六五是箕子,箕子当然不是君,他是纣王的臣。在明夷卦,上六才是君。上六爻辞:“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讲的完全是纣王。“三日不食”,是很典型的微言大义,国君还没死呢,在初九象征的底层人民心中他已经死了。
再连起来看一遍爻辞。“明夷于飞,垂其翼。”明夷卦第一爻、在底层就受伤了。“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初九是当位的君子,受伤之后匆忙行动,他对上面不抱希望,当上面已经死了。正常来说,国君死了,民众应该都在“服斩衰”、在“三日不食”,是不能有什么行动的。可是初九“有攸往”了、有行动。导致“主人有言”、受到来自上面、外部的责难。
“三日不食”可以做两种解读。一、“三日不食”就是三天没吃饭,跟“斩衰三日不食”是对应上的。“服斩衰三日不食”之后,匆匆“有攸往”,“主人有言”批评的是急躁。二、初九没有“三日不食”,他当国君已经不在了,可并没有礼节性地“服斩衰”,也没有“三日不食”,马上就“有攸往”了,“主人有言”批评的也是急躁。
两种理解都可以,意思差不多。《易经》最重视的是时位,识时过早、位置不够,做与之不匹配的事,是不被理解的,也成不了。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夷”是伤的意思,“夷于左股”是说左腿受伤了。类似的表达,还有六四爻,六四是“入于左腹”,也是左边受伤。为什么是左不是右?这跟当时的“尊位”有关。中国古代,在先秦和先秦之前,是以左为尊的。君居左,臣居右,主居左,宾居右。《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有一句话:“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左为阳为生,平常以左为尊;右为阴为杀,用兵的时候以右为尊。初九爻“明夷于飞,垂其翼”,在帛书版本的《易经》里,是“明夷于飞,垂其左翼”,也是左边受伤。初九代表羽翼,六二代表肱股,六四代表心腹,都为上所伤。
“用拯,马壮,吉”,这句跟涣卦初六爻爻辞一样,涣卦还没讲到,这里只带一下。“拯”,是拯救、救助。“用拯”,就是整合、靠拢可以拯救“夷于左股”这个局面的人。这个人、这股力量,用“马”代指,“马壮”,这匹马很壮,找到并整合靠拢这匹“壮马”,“吉”。爻辞的表达的是在六二这个位置,得善于求助、善于抱团。
“用拯,马壮,吉”,这种行文的语法,挺奇怪的,容易被绕进去。可以调整一下,字还是这几个字,调整一下顺序:“用壮马拯,吉”,这样就好理解了。谁是“壮马”?首先,马肯定指阳爻,阳为马。可以做两种解读,第一种:这匹壮马指九三。九三是阳爻,也是上六所代表的黑暗势力的克星、是结束黑暗的最大希望。六二中正,在下卦离的光明中心,如果环境好,应当是如日中天的,可是很不幸,现在是明夷卦,有志难伸,完全被压住了。九三是拼命三郎的行动派,自身实力也足够,就是缺了一些柔,正好六二跟他形成互补,一方贡献智慧,一方积极行动。第二种:马指自己。六二一爻变就是泰卦。国泰民安、万象调和,明夷卦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下卦为乾,整体是一匹马。
以上,是“用拯,马壮,吉”的第一种理解,还有一种我也抛出来,供大家参考。
“用拯”,不是拯救“夷于左股”的局面,是拯救“明入地中”的明夷卦大局。“用拯,马壮,吉”几个字的顺序也不能调整,不能调整成“用壮马拯,吉”。结合历史背景,明夷卦的几个爻可以代入不同的角色。初爻指民众、二爻指文王,三爻指武王,四爻指纣王的官署,五爻是箕子,六爻指纣王。“夷于左股”,六二已经受伤,受伤的结果是动弹不得。这就好比文王被纣王关起来了,他怎么办?文王的做法是《彖传》讲的“内文明而外柔顺”,利用这段时间修习智慧,作为将来指导九三的理念。“马壮”,九三的壮,极大的功劳是来自六二的帮衬,是六二帮九三这匹马壮起来的。六二自己不能动,可他可以为九三出点子,做谋划。
小象说:“六二之吉,顺以则也。”六二“吉”,是因为顺应规则。至于说顺应的什么规则,个人觉得,上面分析的两种,都算。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明夷”是说光明损伤了;“于”指这个时候;“狩”是狩猎;“南”是南方,南面为王。在先天八卦中,乾为南,代表天道;在后天八卦中,离为南,代表光明。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南方,代表的是天道光明。明夷卦光明被掩盖了出不来,九三是舍我其谁的突破者。“明夷于南狩”,是还世间以光明的拨乱反正的过程,“南狩”象征的是把上六这个“南”给拉下来。“得其大首”,指诛灭元凶首恶。“不可疾,贞”,不可以操之过急,并且要守贞。
爻辞最后的“贞”字,有深刻含义。他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要南面称王而发起的“南狩”行动,实在是上六烂得不能再烂了,“南狩”是公心不是私心。还有一点,伐纣成功后,除了“大首”之外,九三没有波及其他无辜,纣王的子嗣依旧被封了领地,就在原来的殷这个地方。
小象说:“南狩之志,乃大得也。”“乃”表示经过艰难转折之后的达成。九三爻爻变是复卦,从复卦来看“乃”字,最能得精髓。复卦是螺旋桨式的反复其道,一次次尝试、一次次修正、一次次努力,慢慢往上升,升的过程中可能还会掉,掉了再升,这个叫“复”。复卦卦辞:“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和这里的“不可疾”完全匹配,如此这般,“乃大得也”,才能大有所得。九三爻谈的是怎么在黑暗中“复见天地之心”的智慧。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象曰: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前面提过,在中国古代先秦及先秦以前,是以左为尊的。六二爻“夷于左股”,六四上升到“入于左腹”了。为什么不说“夷于左腹”呢?“夷”强调的是受伤的基本面和状态,“入”强调的是已经身在局中。腹常常跟心连在一起用,心脏在左边,结合爻位来看,“入于左腹”是入到心脏的那个位置了。对上六来讲,六四是心腹,可是很不好意思,六四跟上六并不同心,他有自己的判断。“获明夷之心”,六四在上卦,能看到上六是什么样子,获知内情后“于出门庭”了。
“于出门庭”,在有些版本里是写成“出于门庭”的,意思差不多。“于”,是获悉明夷之心之后的认知和动作,明夷之心是黑暗之心,这点到上六爻再谈。“出门庭”有两个意思,一是出门远遁了,二是“用晦而明”。
明夷卦里的爻位应与关系跟普通卦不同,正常情况九三跟上六阴阳相应,是相互支撑的。实际来看,九三脱离了小我的爻位应与关系,他看的是明夷卦的大局,明夷的局面要靠九三来打破。对上六来讲,他能够用的人只有六四,六四就好比是黄飞虎、闻太师。黄飞虎最后“于出门庭”跑西岐去了,闻太师虽然知道上六的问题,但他改变不了,只能当不知道、尽己所能强行为上六续命,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用晦而明”。
小象说:“入于左腹,获心意也。”小象没什么特别信息。“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是因为“获心意也”——彻底看清了。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彖传》的后半句说:“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讲的就是六五爻(见)。“箕子之明夷”,是形容箕子身在局中的痛苦和无奈,“利贞”是无奈痛苦后的挣扎。为什么要挣扎?不能像六四一样“于出门庭”吗?小象讲得很清楚:“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他想的是保留住殷商的火种。这个好还是不好?应当说,不该这么问,是每个人的选择。
“利贞”是“贞则利”的意思。对六五来说,上六再怎么不好,也是同宗同脉的一家人,他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不能用“利贞”的办法先保全自己而后再图其他的可能呢?实际箕子也做到了,把殷商文明带去了朝鲜。“明不可息也”,是剥除上六这颗黑暗之心之后留下的真正的明夷之心的传承;不要觉得个体的力量衰微薄弱,只要努力坚持,光明不会熄灭。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上六爻讲的是纣王。“不明,晦”,不明就是晦,晦就是不明。在惜字如金的卦爻辞里,是没有废话的,这是强调上六是导致明夷卦“明入地中”的根源。“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曾经很光明,现在堕入了黑暗。“初登于天”是晋卦,晋卦的时候如日中天,大家把他捧得很高。“后入于地”,可是在权势中堕落了。
《史记·殷本纪》记载: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智)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这段话大致意思是说:纣王天资聪颖,有口才,办事干净利索,接受能力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让他足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讲的话让他足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的才能让他在大臣面前有自大的资本,他的声望高出天下所有的人,他认为大家都比不上他。
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来,纣王的个人能力是极强的。成大事者不谋于众,智慧足够的人确实可以不用听别人的,这是事实。有多少人愿意在心底真正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很少。大多都认为自己了不起、比别人强。以个体来说,具备纣王这样的能力,简直求之不得。但作为君主,就有大问题了。为君者的个人能力太强,大家都没办法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不做事了。可是不做事也不行,总要做点事,做的事就变成了唯上、变成了阿谀奉承,这是导致上六“后入于地”堕入黑暗的原因之一。
小象说:“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离卦的“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就是“照四国”。四国囊括了东西南北四方的国家,加上中间的天下共主,这是那个时期的管理体系。中间管理四方、照耀四方、光明四方,这种管理方式对中间天下共主的要求特别高。“后入于地,失则也”,一开始很好,后面掉下来了,掉下来的原因是“失则”。“则”是原则、法则、规律。整部《易经》都是在探讨不同情况下的应对规则,并教我们怎么守则。纣王个人能力虽然极强,可是他好酒淫乐,建鹿台,行炮格,醢[hǎi]九侯,剖比干,用谀亲谗,这些都叫“失则”。失则的结果,大家都知道。
这一爻爻变是贲卦,上六唯一的转机在变卦里。贲卦讲的是文质相符表里得如一。用《论语》里孔子的话说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关于贲卦的内容,前面讲过了,不多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以下两个链接查看:
易经详解第51篇—佛家讲的“不着相”,是贲卦的高级应用
贲卦有四个境界,依次是:无色、文质彬彬、质胜文、文胜质
明夷卦先分析到这,讲家人卦。
往期内容,欢迎点击头像,到个人主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