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旋转机 >> 旋转机市场 >> 电子行业100页深度研究结构性创新不断加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盛证券,郑震湘,钟琳,陈永亮)
一、创新与需求共振,消费电子需求回暖
年全球智能手机有望继续温和增长,疫情积压需求及5G换机潮是主旋律。年、年受智能手机创新亮点不足,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以及中国等重要手机市场趋于成熟、出货下滑带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开始同比下滑。年、年,部分安卓品牌率先推出5G、折叠屏手机,国内疫情逐渐好转,需求逐渐恢复,全球出货量下降幅度缩窄。
年跟据IDC公布的《全球移动电话季度跟踪报告》显示,全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预计达到13.5亿台,同比增长5.3%。随着疫情好转,部分新兴市场需求复苏超预期,苹果三季度又推出新机型带动了整体iPhone的销量增长,此外,随着5G基础设施的快速铺设,疫情后5G换机潮继续成为智能手机市场重要旋律。IDC预测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将继续维持个位数的增长,5G手机的占比将会超过一半。
经济复苏拉动手机需求,5G换机仍为主旋律。IDC预计,-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CAGR为3.6%。年5G智能手机渗透率将逾40%,年有望达到69%。同时我们看到5G手机终端售价也在不断下探,预计到年预测期结束时,5G应用服务市场的价格将下降至元。伴随5G时代渐行渐近,5G换机带来的长期逻辑不变,目前市面上发布的5G手机性价比大幅超出市场预期,5G手机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后疫情时代,远程办公及线上教育需求在全球延续,全球PC出货量预计仍高于疫情前需求。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调查显示,自年下半年七月起,随着疫情逐渐好转,整体笔电需求放缓。然而一些国家逐渐返回办公室带动商用换机潮,TrendForce预估年整体笔电出货量将达2.4亿台,同比增长16.4%。展望年,TrendForce预估全年笔电出货将达到2.2亿台,不过相较疫情前仍高出约6,万台。同时为提升视频会议的质量,笔记本电脑厂商也着眼AI、摄像头、音效、背景杂音、视频画质等对PC进行升级,从而带动PC需求量持续上升。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年11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万部,同比长19.2%,其中,5G手机.7万部,同比増长43.9%,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2.2%。年1-11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3.17亿部,同比増长12.8%,其中,5G手机出货量2.39亿部,同比増长65.3%,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5.3%。
1.1VR风云再起,应用多点开花
早在年Facebook以20亿美金收购虚拟现实公司Oculus,VR设备开始受到了市场的追捧。随后索尼、HTC等厂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VR产品。年3月,索尼在游戏开发者大会上展示了PlayStaionVR的原型机,年三月的世界移动大会上,HTC也展出了其VR产品HTCVIVE,将VR市场推向了一个高潮。年3月16日,在GDC大会上索尼正式宣布旗下首款虚拟现实头戴设备PSVR将于年10月正式推出。年9月27日,Facebook在OculusConnect5大会上宣布推出OculusQuestVR无线一体机,售价美元(64GB内置存储)。年10月13日Facebook发布高性价比产品OculusQuest2,Quest2拥有比前一版本QculusQuest高50%的分辨率,并且新版支持90Hz流畅的刷新率,起售价也低至美元,发布后销量持续超预期。
年~年VR大热,成为消费电子的一个亮点,但是在实际体验时,晕眩感、分辨率低、体积大、价格贵等缺点却使得VR产品在后面两年一直不瘟不火。时隔四年,随着芯片、显示技术、通讯手段、和算法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高性价比产品的推出,VR重新成为热门话题,随着5G的到来,AR/VR将成为最值得期待的应用场景!
1.1.1游戏、观影、直播等强势驱动需求,VR加速赋能
游戏,视频,直播为当前重要应用,VR加速赋能下游各行业。VR已广泛运用于房产交易、零售、家装家居、文旅、安防、教育以及医疗等领域。其中,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年游戏占比35.66%,视频占比20.32%,直播占比11.22%,为当前市场规模top3应用领域。据IDC预测,未来随着VR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以及丰富的数据累积,VR将充分与行业结合,由此展现出强大的飞轮效应,快速带动行业变革,催生出更多商业模式并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当前消费者应用主导VR市场,企业市场有望反超。
当前AR/VR市场中,VR消费者市场规模50亿美元,占比81.97%;其中VR硬件设备,VR游戏市场是重要构成。据微软预测,至年,企业市场规模(亿美元,占比43.64%)将超过消费市场(亿美元)。当前企业市场主要由一线工人(FLW)类需求主导,且主要集中在离散制造、流程制造相关行业,但坐办公室的信息工人(IW)类企业市场也正开始受益于AR/VR带来的工作潜力,包括如协作场景、虚拟会议和设计评估等。两类企业市场分别将在年增长到90亿美元和94亿美元。
沉浸感优势及丰富VR游戏内容支撑广袤空间,VR游戏维持较高增速。VR技术可实现游戏玩家对沉浸游戏体验的追求;同时,市面上不断迭代出新的内容产品有望成为VR游戏市场增长的持续驱动力。
全球VR直播市场未来5年持续高增,21年国内VR直播增长加速。相较于以往传统直播的单一视角,VR直播能够创造度无死角视野感受,极大程度提升空间感、沉浸感、参与感等;可广泛应用于体育赛事、全景医疗、教育培训、婚礼现场、应急安全体验等诸多场景。-全球VR直播规模将从11.61亿美元增至41.13亿美元,CAGR37.19%。年,我国VR直播市场规模有望同比.31%增至64.3亿元。
VR直播带货可强化直播电商优势,有望逐渐渗透。直播电商相对于传统电商的优势为增强了互动性和娱乐性。例如,直播电商采用主播导购与用户互动,较传统电商商品详情页及图文信息呈现更丰富内容及更强互动性;带货属性在传统电商基础上增添娱乐特质。VR的沉浸式体验进一步强化了带货的互动及娱乐属性,参照直播电商相对于传统电商渗透逻辑,VR直播带货有望在直播电商开始普及的基础上逐渐渗透。
1.1.2OculusQuest2连续霸榜,带动消费级VR的崛起
5G时代渐行渐近,5G的到来不仅增强了现有的虚拟体验,还将拓展出全新的应用场景,5G时代可以通过云端计算,在边缘云上做大量的处理,用高CPU/GPU做这种处理不会过多地消耗功耗,通过5G的快速连接可以迅速的传到本地,将有力支撑用户VR产品体验的提升。
VR头显活跃用户数量较年有较大增长。主流VR游戏平台Stream活跃用户持续增长,以来逐月创新高,根据Valve“Steam硬件和软件调查”数据显示,年11月SteamVR活跃玩家占Steam总玩家数量的1.84%,较上月(1.85%)基本持平。
份额来看,Oculus品牌独领风骚,Quest2市占率连月霸榜,11月份额再创新高。11月份SteamVR活跃设备前三位分别是:OculusQuest2(36.32%)、ValveIndexHMD(16.92%)、OculusRiftS(16.00%)。第一名Quest2份额再创新高,年连续霸榜。
硬件品牌分布情况方面,11月份SteamVR分别前四大品牌分别是:Oculus(61.99%)、Valve(16.92%)、HTC(13.22%)、微软WMR系列(5.59%)。(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OculusQuest2热销持续,累计销量超出此前各代之和。作为Facebook最新一代VR一体机,OculusQuest2上市即表现不俗,年9月发布之初预定量就达初代5倍,据FacebookRealityLabs副总裁AndrewBosworth,发售不到半年时间,累计销量就已经超过历代OculusVR头显的总和。根据SuperData统计,OculusQuestQ4单季度销量达.8万台。年1月份映维网估计OculusQuest2将在年实现万左右的销量(保守万,乐观万),随后在年4月份映维网将出货预期调整为OculusQuest2将在年实现万以上的销量。
OculusQuest2相较前代在性能和体验方面大幅提升,价格更具性价比。性能上OculusQuest2采用高通骁龙XR2芯片,6GB内存,具备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高的分辨率,同时电池续航能力更强,尺寸和重量皆优于前代。同时OculusQuest2采用低价策略攻占市场,头显64GB/GB版本起售价分别为/美元,仅为首款产品Rift的一半,且相较初代Quest下降达美元,使其离“人人都能拥有的东西”这一初心更近一步。
1.1.3VR市场空间巨大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院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规模接近千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70%。在整体规模方面,根据Greenlight预测,年全球AR\VR市场规模超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其中,VR整体市场超过亿元,VR内容市场约亿元,AR整体市场超过亿元,AR内容市场接近80亿元,预计年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将超过2亿元,其中VR市场1亿元,AR市场亿元。
在终端整机方面,IDC预测VR一体机在年将增长30.4%,并占据全年所有AR/VR头显出货量的43.8%。在消费级市场,VR游戏继续推动增长,在商业市场,IDC预计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71.9%。
IDC预测年AR/VR全年出货量接近万台,较年增长23.6%。AR/VR头显的长期增长将保持强劲势头,到年出货量将增长至万台,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达到81.5%。
中国的虚拟现实技术的日渐成熟,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年中国虚拟现实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大关。到了年中国虚拟现实市场规模将达到亿人民币。
在收入构成方面,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年中国虚拟现实硬件收入达到4.7亿元,软件收入为1.7亿元。软件收入将会逐渐提升,预计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软件收入将达到30%,硬件收入占比为70%;软件收入将有望在年超越硬件收入。
随着AR\VR产品不断丰富,应用领域不断扩张,用户规模也不断攀升,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虚拟现实用户规模从年的52万人增长至年的万人,到了年有望超过2万人。
1.1.4VR产业链梳理
VR/AR产业链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硬件主要包括芯片、传感器、显示器件等,软件分为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涉及到的主要公司CMOS厂商包括豪威科技(韦尔股份),代工以及光学零组件模组包括歌尔股份、舜宇光学、联创电子、立讯精密、水晶光电、永新光学、宇瞳光学、联合光电、利达光电、福晶科技、欧菲光等,存储包括兆易创新、芯片包括北京君正、全志科技等,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利亚德等。
1.2光学黄金大赛道,手机持续升级,车载光学市场空间巨大
1.2.1手机镜头持续升级,TOF、潜望镜多技术协同发展
高像素、多镜片,手机厂商推动镜头规格升级换代,增长逻辑不再仅依靠于手机出货。旗舰机种的像素不断升级,为追求超级大广角和大光圈,在高像素的基础上,国内高端机种的镜头也逐渐由5P、6P向7P过渡,IDC数据显示年后置镜头的6P渗透率约为40%。而对极致夜拍效果的追求,促使手机厂商不断升级摄像头的光学变焦,从最初的二倍,到现在的五倍甚至更高倍数。多个增长逻辑使得手机镜头在目前只能手机出货量相对放缓的时期依旧保持稳定发展趋势,根据TrendForce预测,全球年手机镜头出货量为50.7亿颗,较年同期同比增长11%。
iPhone迭代印证镜头向更高片数结构、更多摄像头的过渡趋势。自iPhone5s开始,苹果就采用了5P的镜头结构,于第七代iPhone起正式启用6P镜头结构且一直沿用至今,在iPhone11Pro系列,已经出现了一个5P镜头搭配2个6P镜头的主摄配置。iPhone13Pro也采用了三摄(广角、超广角、长焦)+LiDAR,全新7P镜片的广角镜头的设计。同时多摄趋势保持不变,iPhone系列手机由单摄,到iPhone7plus升级为双摄,苹果在iPhone11Pro系列首次出现三摄并沿用至今。苹果作为目前全球手机的龙头厂商之一,每一次技术升级都指引着国内以及全球的手机厂商,我们从苹果的手机主摄迭代可以看出镜式和多摄的升级逻辑始终贯穿在智能手机的发展过程中,这也说明手机镜头的景气度将维持,核心增长逻辑没有发生改变。
摄像头数量增加,多摄方案齐全。由于手机厚度限制了摄像头内部空间,单个摄像头获得的光信息有物理瓶颈,所以多摄应运而生。多摄模组通过不同类型的摄像头组合,提升整体拍摄效果。目前全球手机保持多摄的发展的态势保持不变,从iPhone的主摄迭代中我们可以看出:iPhone系列手机由第六代之前的单摄,到iPhone7plus升级为双摄,再到iPhone11Pro系列首次出现三摄并沿用至今。多摄的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手机镜头行业的景气程度与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的直接关联性,手机镜头的出货量变得不能简单地和手机出货量取等。
舜宇光学光学根基牢固,手机镜头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舜宇光学在安卓手机镜头领域具有“安卓之王”的美名,覆盖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等安卓客户其出货量以及技术水平一直是衡量手机镜头行业紧景气度以及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覆盖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等安卓客户。舜宇光学在年1-11月累计手机镜头出货量为13.19亿件,较年同期同比增长8.44%,有略微的增长。得益于公司在大陆市场的份额不断提升,加之手机镜头规格不断提升,前后摄像素逐渐提高,大光圈、大广角、头部小型化等参数迅速提升,使得市场对高端镜头的需求加大。
中国台湾大立光是技术最为领先的手机光学镜头公司,也是苹果后置高阶摄像头的主力供应商。大立光和苹果合作多年,在手机镜头领域具有较多的技术积累,产品质量也在业内具有较好的口碑,其营收和产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整个手机镜头市场的景气程度。大立光年11月营收为新台币43.52亿,环比增长3.5%,同比下降16.9%。大立光营收连续6个月营收增长,11月营收为近10个月以来最高。根据公司发布的Q3财报数据,在Q3产品结构上:2像素以上占10-20%,1万像素占40-50%,万像素占0-10%,万像素以下占30-40%。在21Q3的营收结构中,低像素占比较大,千万像素及以下的占比超70%。
1.2.2TOF等3Dsensing技术成为手机摄像头新宠儿
ToF(TimeofFlight),通过测量发射光与反射光的飞行时间计算出光源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本质上是时间维度测量。根据测距的方式不同,目前存在两种ToF技术路线:iToF(间接飞行时间,indirect-ToF)和dToF(直接飞行时间,direct-ToF)。dToF直接测量飞行时间,原理是通过直接向测量物体发射光脉冲,并测量反射光脉冲和发射光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得到光的飞行时间,从而直接计算待测物体的深度。iToF则是通过发射特定频率的调制光,检测反射调制光和发射的调制光之间的相位差,测量飞行时间。
ToF的多场景应用呈现出了比结构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作用距离的劣势限制结构光的应用,ToF技术则弥补了距离上的缺陷,可以被应用于包含3D人脸识别、3D建模以及手势识别、体感游戏、AR/VR在内的更多场景中,能够为智能手机带来更娱乐性和实用性的体验。此外,相比结构光技术,ToF的模组复杂度低,堆叠简单,可以做到非常小巧且坚固耐用,在屏占比不断提高的外观趋势下,更得到手机厂商的青睐。
iToF间接测量飞行时间,具备低成本、较高分辨率优势,适用于短距离测距。iToF原理为把发射的光调制成一定频率的周期型信号,测量该发射信号与到达被测量物反射回接收端时的相位差,间接计算出飞行时间。由于iToFsensor的pixel相对较小,可实现相对高图像分辨率。但iToF问题在于的测距精度的实现限制了最大测距距离,从原理上看,调制频率越高则测距精度越好,高调制频率意味着对应的测距距离不能太大,并且环境光会对电路产生干扰。因此目前iToF主要应用在手机面部识别、手势识别等测距距离较短的场景中。
iToF传感器电路相对简单,难点主要在深度算法,安卓阵营自年引入iToF并推动其主流化。目前如三星、华为、OPPO、vivo等品牌均有在中高端机型中配置,除此之外,iToF在物体识别,3D重建以及行为分析等应用场景中能够重现场景中更多的细节信息,因此还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新零售等领域。
dToF直接测量飞行时间,具备低功耗、抗干扰等优势,适用于对测距精度要求高的较远距离测距场景。dToF原理为向被测物体发射光脉冲,通过对反射和发射光脉冲时间间隔的测量,直接计算待测物体的深度。测距原理使得dTOF测量精度不会因距离增大而降低,功耗更低同时对环境光的抗干扰能力更强。
dToF深度算法相对简单,难点在于用以实现较高精度的SPAD。dToF要检测光脉冲信号(纳秒甚至皮秒级),因而对光的敏感度要求会很高,因此接收端通常选择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或者APD(雪崩光电二极管)这类传感器来实现,集成度弱于普通的CMOS图像传感器,像素尺寸一般大于10μm,从而分辨率通常较差,成本更高。SPAD是dTOF技术的核心,技术难度大且制作工艺复杂,目前世界上极少厂家具备量产能力,集成难度很高难以小型化应用在手机等小型消费电子上,因而除传统热门应用领域车载LiDAR之外,消费电子领域目前仅有苹果一家实现商用(iPadPro首次搭载)。
ToF技术由苹果于首次在iPadPro中提出使用,随后各大手机厂商都在其旗舰机中采用了ToF技术,目前iToF技术安卓阵营的手机采用较多,苹果则更加青睐于dToF技术。全球手机厂商达成几乎一致的共识未来手机摄像头将进行ToF的升级和覆盖,将其应用在更多的中低端机中,根据Yole预测,全球3D成像和传感规模将在年突破亿美元。
1.2.3潜望式镜头引领光学变焦革命
为了解决手机厚度对镜头厚度的限制,潜望式摄像头应运而生。潜望式摄像头的图像传感器(CMOS)不是位于镜头后面,而是垂直放置在手机内。外部光线通过反射镜折射而非直射到传感器。由于镜头从竖着排放变成横放,镜头的厚度就突破了手机机身厚度的限制,镜头内有足够的空间实现更高的光学变焦倍数。华为P50,华为P50Pro,华为P40Pro,三星S21Ultra,VivoX70pro,小米11Ultra等上市机型都已经在使用潜望式摄像头。
潜望式摄像头将引领摄像领域升级。当手机镜头光学变焦倍数不满足于2x时,我们认为光学变焦倍数会进一步发展至5x,在未来甚至10x的光学变焦将成为主流,其中潜望式的设计可以很大程度上缩小镜头模组的高度,实现手机轻薄化的趋势,也将引领新一轮摄像头领域的升级。
1.2.4车载镜头需求旺盛,ADAS、激光雷达起头并进
车载摄像头在汽车领域应用广泛。从早期用于行车记录、倒车影像、泊车环视逐步延伸到驾驶员记录、停车辅助、夜视、座舱监控以及ADAS辅助驾驶等功能。根据摄像头位置的不同,可以将摄像头分为前视觉、后视、环视、侧视以及仓内摄像头。
车载镜头产品使用环境复杂,“车规级”镜头要考虑光学焦平面的稳定性、光学焦平面和相机的热补偿,以及部分产品可靠性的损伤等多方面的要求,所以耐用性参数要高于智能移动设备用摄像头,同时汽车产业供应链封闭且形成较为稳定的供应体系,产品进入时认证周期又比较长,行业壁垒也相对较高。
车载镜头领域舜宇光学保持第一。车载镜头部件的生产企业大多是传统的相机镜头生产商,包括Sekonix、Fujifilm、舜宇光学、大立光、玉晶光、联合光电等企业,通过Tier1集成商给汽车品牌商供货。舜宇光学科技从4年,在设计、材料选择、工艺技术、检测、管理流程等方面均积累了优势,从年起连续9年保持全球车载镜头市场份额第一,公司也以此为契机,开始将业务延伸至激光雷达、HUD、智能大灯与光学系统解决方案等相关产品。(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车载镜头势头强劲,未来有望深度利好产业链相关公司。我们以舜宇光学的车载镜头出货量为例:舜宇光学在年1-11月累计出货车载镜头.2万件,较年同期同比增长25.17%。虽然在期间由于疫情的反复以及部分零部件的短缺而导致个别月份的出货量同比有所下降,但是不影响总体出货量的显著提高,得益于车载镜头在智能汽车中的多场景应用以及下游智能汽车的逐步放量,同时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保持增长态势也从侧面印证了车载镜头在未来的高确定性。我们认为未来伴随着智能汽车销量的稳步提升以及单车车载镜头搭载数量的提升,车载镜头将会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并且将深度利好产业链中的相关公司。
1.2.5ADAS辅助驾驶系统持续升级,渗透率持续加速中
辅助驾驶成为汽车研发的重点方向,L1至L5级别越高自动化水平越高。汽车自动化驾驶通常分为5个级别,L0即人工驾驶;L2半自动化驾驶较为普及,是大多数车型已经具备的功能;L3几乎能完成全部自动驾驶,目前仅有奥迪A8为已上市L3级别车型;L4只有在特定地段才需人工操纵其余时间告别驾驶员;L5纯自动驾驶目前还只停留在概念阶段,无需人类操作驾驶以及辨别路况将彻底改变人们出行观念。通常L2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会配备2颗以上摄像头,级别越高、功能越完善的车型则会配备更多的摄像头,未来L5级别的车型至少将装载11颗摄像头,需求持续提升。
相对于传统燃油车,电动车更加适合应用自动驾驶技术,优势在于:1)电机的响应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2)自动驾驶需要额外增加摄像头、雷达等电气设备,电动车使用这些设备的时候不需要油电转换,能量损耗低;3)传统燃油车的LIN、CAN总线网络在自动驾驶上已经无法应付过来了,需要升级到更快的MOST及车载以太网总线。燃油车由于平台化、模块化的重复利用,牵连众多,很难在架构上推倒重来。
国内外电动车领域的领头羊公司都是通过互联网精神树立品牌形象,在产品塑造上更加注重科技感,电动车电子化程度高,更加敢于应用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车载镜头受益于这个电动车发展大浪潮。
我国将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辅助驾驶阶段(DA)、部分自动驾驶阶段(PA)、有条件自动驾驶阶段(CA)、高度自动驾驶阶段(HA)和完全自动驾驶阶段(FA)。年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指出:
在年,我国PA与CA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份额占比应超50%。(L2+L3>50%);
到年PA与CA级份额超70%,HA级网联汽车份额达到20%。(L2+L3>70%,L4>20%);
到年,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各类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广泛运行于中国广大地区。(L3以上网联汽车广泛使用)
根据Statista数据显示,全球ADAS市场规模预计从年的7.64亿美元提升至年的31.95亿美元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19.58%。根据HISMarkit的数据显示,中国年L2的级的网联汽车渗透率为20%,L3级则为0,如果在未来要实现上述条件:年L2与L3合计份额超过50%,年超70%,则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全球ADAS渗透率加速,年全球仅有14%车辆不具备ADAS。根据RolandBerger研究预测,预计到年全球所有地区40%车辆具有L1级功能,L2及更高的功能车辆占比将达到45%,在全球范围内将仅有14%的车辆没有实现ADAS功能。在具体ADAS功能中,根据RolandBerger数据预测,年L1~L2级别的功能渗透率将较年有较大提升,而L3及以上的ADAS功能将进入大众视野中,其中HWP、远程泊车的渗透率将达到9%,全自动驾驶的渗透率也将达到1%。而全球ADAS渗透率的加速,势必将带动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等细分行业上下游的景气程度。
国内外领先的电动车公司旗下车型都用到大量的车载摄像头。特斯拉全系车型拥有8个摄像头+12个雷达,其中车的前方配有一个三目式摄像头,后面配有一个倒车摄像头,车身两边各两个侧视摄像头。蔚来ES6搭载NI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配备23个感知硬件,包括8个摄像头+12个雷达。理想ONE在摄像头的配置方面要略显逊色,挡风玻璃上两颗摄像头仅有一颗单目摄像头参与辅助驾驶感知,另一颗为道路信息收集摄像头,还有4颗构成度环视的摄像头。小鹏汽车定义P7为L2.5驾驶,拥有同行中最多的14个摄像头数量。目前各大车厂已经制定其自动驾驶车辆发展规划,在奔驰、宝马、大众等全球主流车厂推出高级别ADAS汽车后,将有望带动其余燃油车厂自动驾驶发展的步伐,ADAS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从而深度利好于车载镜头、激光雷达的市场。
1.2.6激光雷达优势显著,渗透率加速
对于自动驾驶,目前市场上存在两个方案:
视觉为主的方案:以摄像头为主,能够感知丰富的外部环境并且较为完整地识别物体的整体外形及构造,但是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光的影响。目前主要车企以特斯拉为主。
激光雷达方案:以激光雷达为主,使用激光探测周围环境并构成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随后与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设备协同完成自动驾驶。优势在于监测距离较视觉方案更长、精度更高并且不受外部环境光的影响。但是当遇到极端雨、雪、雾霾天气时会影响到其发射光束,从而影响内部的三维构图,同时激光雷达后期维修费用较高。
无可否认的是,在面对相对复杂的场景时,激光雷达具有绝对的优势,并且难以被替代。在类似于隧道,车库等弱光的环境,通过摄像头的算法实现L3甚至更高等级的自动驾驶在技术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激光雷达则可以有效解决。同时摄像头+毫米波的组合在应对汽车高速场景时,对于非标准静态的物体也有一定的识别障碍,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偶尔会出现一些由于自动驾驶带来的事故的原因。
激光雷达根据结构,可以分为机械式激光雷达、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固态激光雷达(OPAFLASH):
机械式激光雷达技术目前相对成熟。其发射系统和接受系统通过旋转发射头,实现激光有线到面的转变,并且形成多个竖直方向的多面激光排布,达到动态扫描并动态接受的目的。但由于其成本较高、装配复杂同时存在光路调试等过程,同时由于不停旋转,在行车环境下没有足够的可靠性,导致其难以符合车规要求。
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将机械部件做的更加小巧从而可以隐藏在外壳中,使得从外观上看不从外观上看不到机械旋转,同时使用MEMS等半导体器件来代替机械扫描的选准装置,兼具固态和机械的特性。同时由于减低了机械的旋转幅度,有效降低了行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几率,又大大降低了成本。目前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技术已经初步成熟,后续或将有相关项目陆续落地。
固态激光雷达包括光学相控阵(OPA)和FLASH两种。相比于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全固态激光雷达在结构中去除了旋转部件,实现了较小的体积的同时保证了高速的数据采集以及高清的分辨率。其中:
光学相控阵(OPA)运用了相干的原理,通过多个光源形成矩阵,不同的光束在相互叠加后有的方向会相互抵消而有的则会增强,从而实现在特定方向上额主光束,并且控制主光束往不同方向进行扫描。由于其彻底去除了机械机构,自身不用旋转,OPA具有扫描速度快,精度高,可控性好,体积小巧等特点。
Flash固态激光雷达,与MEMS和OPA不同,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出大面积的激光区域,并通过高灵敏度的接收器进行接受,完成对于周围环境的绘制。其优点在于快速、高效,但与之同时由于其原理造成的探测距离较短在实际应用中很难避免。
激光雷达作为新能源汽车未来实现L4甚至L5的必备传感器,随着认证的逐步通过以及相关项目的逐步落地,未来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全球激光雷达市场可以分为:车载应用(ADAS+自动驾驶)、产业与运输、智慧城市三大应用场景,根据TrendForce的数据,在年全球三大应用场景的总市场规模为6.82亿美元,预计将在年增长至29.3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3.9%;其中车载是全球激光雷达的主要应用场景,在和年市占率分别为60.0%和83.0%,其市场规模将从年的4.09亿美元上升至年的24.3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2.9%。
1.3折叠屏时代的投资机会
1.3.1多品牌蓄势待发叠加价格下探,折叠屏热度再起
各大品牌角力,折叠屏热度再起。(1)三星华为引领潮流,新款迭出。三星、华为是最先引领折叠屏热潮的主流品牌之一:三星Flip、Fold,华为MateX系列自19年11月起持续出新。21Q3三星折叠屏手机份额高达93%(DSCC数据)。(2)展望多品牌布局进展,折叠屏手机更繁荣生态可期!小米(MIXFold)、OPPO(FINDN)首款折叠手机已于年发布。小米将于年再度推出新款;同时vivo、荣耀正埋头研发折叠屏手机,计划推出。
重磅玩家苹果长期专利布局,有望加入折叠屏手机竞争行列。据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截至年12月,苹果及其关联公司在折叠屏领域已布局+件专利申请,其中授权发明专利+件;苹果专利主要集中于柔性显示器、平板设备、覆盖层等领域。(1)据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的苹果于年3月提交的专利文件显示,为了确保屏幕的次数和效果,苹果设想了一种新的涂层,能够将聚合物和颜料薄片结合在一起。一旦应用到OLED面板上涂层就变成了一个保护层,可以使得OLED屏幕在不容易磨损的情况下旋转和扭转。(2)据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的苹果于年8月发布的专利申请报告,设备处于完全折叠状态下,验设备区域、区域可看到显示层的约2/3。
三星目前占据折叠屏王者地位,展望各品牌多点开花进一步提振折叠屏渗透率。Q3,可折叠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达到万,其中三星市占率高达93%。华为紧随其后,市占6%。三星GalaxyZFlip3凭借紧凑外形和万元以下的价格,成为爆款,Q3市占率60%;GalaxyZFold3份额23%,GalaxyZFlip5G份额7%。据DSCC预测数据,Q4GalaxyZFlip3份额为58%,GalaxyZFold3份额将增至36%。
折叠机型价格下探,有望大幅推动折叠屏手机普及化历程。过去两三年来三星、华为等折叠屏行业“先行者们”的折叠屏手机价格普遍在1.3万元~2万元。年9月,三星发布Flip3售价元(Flip系列上下翻折,主打高性价比);12月下旬,京东小米自营旗舰店里MIXFOLD已降价至元起;12月OPPO发布FindN售价起;华为12月发布P50pocket售价元起。年部分品牌折叠屏系列手机价格首次下探至7~8元区间,展望未来随成本端优化带动价格进一步下降,有望推动折叠屏手机从“尝鲜”走向“常用”。
1.3.2屏幕铰链为重要差异化来源,生态适配不容小觑
从形态上看,可折叠手机目前出现的折叠方式分为内折、外折、折三折、向下折等方式。目前折叠屏手机折叠方式上呈现下述趋势,(1)自H2起,内折较外折趋多(可更好保护屏幕)。(2)内折集中于2种折叠形态,以SamsungFold、Huawei、Xiaomi为代表的大屏左右折叠,及以LenovoMotorolaRazr、SamsungZFlip为代表的小屏上下内折。(3)多折、卷曲等更多形态获将出现,“卷曲”或将成为手机柔性屏幕的终极发展形态。
从性能参数上看,折叠机型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差异化方向。
显示方面:屏幕尺寸,屏幕刷新率、内屏材质。目前折叠屏幕材料主要有UTG超薄玻璃和CPI两种。UTG表面平整度、耐刮性、抗冲击性能更优;然而成本更高,且弯折半径较大,弯折时的反弹力更大。CPI在制造和运输过程中不易受损,弯折半径小,成本相对较低。
铰链:一方面,铰链设计影响美观。如OPPOFindN采用自研堆栈式精工铰链(折痕最轻),P50Pocket采用新一代水滴铰链(折痕较轻),上述两款折叠起来皆无缝隙。对比之下三星Fold3和Flip3采用第二代隐形铰链,折叠起来存在缝隙,折痕较为明显。另一方面,三星、OPPO加持“多角度自由悬停功能”,很大程度上拔高了用户体验。
应用生态/系统配置:(1)应用生态方面,由于安卓机体量大且三星(安卓)在折叠机领域遥遥领先,预计安卓系的折叠机APP适配问题将较苹果系更早、更好的解决。关于OPPOFindN,下载量TOP1的常用App近90%都对折叠屏进行了专门适配。华为(荣耀)生态中App适配程度更高,特别是其平行视界以及分屏技术,已经会给折叠屏生态带来革命性的改变。(2)系统配置方面:系统设计也是用户多屏使用体验差异化的重要来源,OPPOFindN可实现自由拖曳、平行视窗;华为MateX2可实现快速分屏,APP多次分身、一步直达等功能。(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就物理属性而言,嵌入在可折叠屏智能手机中的柔性显示器需要在厚度、重量、吸收更高频率冲击的能力、耐刮擦等方面具有最佳的规格。同时,这些手机必须具备的关键特性是,即使经历了多次折叠(达到一百万次),也有能力维持最初的性能。
1.3.3折叠屏手机快速渗透,有望爆发式增长
Q3,折叠屏手机总出货万台,同比+%,环比+%。据DSCC预估,Q4折叠屏手机出货将达万台(同比+%,环比+47%)。全年,虽然出货预计不到1万部,但年有望接近2万部的体量。
可折叠屏仍面临的困难
1、整机成本较高。由传统手机到折叠手机,零器件成本增加,柔性OLED成本较高,但一旦量产后,良率得到提高,成本将会逐步降低。2、续航问题。屏幕变大后导致的续航能力需要电池技术能有突破,提升整机续航能力。3、可折叠屏幕的耐用度和使用寿命。长期地来回弯折,如何保证屏幕显示效果也是一个考验。4、折叠方案设计难度较大,由于用户对手机轻薄度有一定要求,所以摄像头模组等均有较高要求。5、盖板材料。目前盖板材料主要由住友、SK海力士等国外厂商垄断。希望日后可以有国产厂商取得技术突破。6、整机厚度是一个挑战。不同的折叠方式、折叠屏中间的缝隙问题,都会对厚度有一定影响。7、手机散热问题,在需要控制手机厚度的背景下,会需要更多优质的材料供应商。
可折叠手机物料清单拆分
三星的可折叠屏手机GalaxyF的BOM的成本比iPhoneXSMax和S9+高出约65%,iPhoneXSMax和S9+的成本相同。可折叠手机主要2个增加成本项为:
1)中间转轴机械轴承,韩国厂商方案需要-美金,国内厂商可以做到美金左右。
2)屏幕模组超过了美金。与GalaxyS9+的55%毛利相比,三星的折叠屏手机将获得65%的收益率,与iPhoneXSmax持平。零售价格或将会达到1,美元。
盖板玻璃趋势关键看品牌倾向,UTG未来五年有望占据主导份额。当前三星市占90%左右,自Flip起坚定采用UTG路线。OPPOFindN是除三星外首个加入UTG路线的品牌。另外,据韩媒TheElec消息,小米MixFold也将采用UTG。据韩国市场调查机构UBIResearch数据,超薄玻璃(UTG)将占可折叠面板使用的全部盖板的80%。透明的CPI盖板对于屏幕尺寸超过10英寸的将很有优势,其将在未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盖板中留用一席之地。由于有多个CPI膜盖板供应商,故其在价格上较UTG更具优势。
UTG大有可为,未来五年看较高增速。据Omdia,随着良品率提高和价格的下降,UTG年起还有望进入平板电脑市场。从UTG整体市场增速看,年有望维系约60%高增长,~几乎维系年均30%以上增速。
1.3.4可折叠屏供应链梳理
与普通手机相比,可折叠屏手机在操作系统、触控技术、盖板、OLED面板,驱动、驱动IC及电池等方面需要改变,例如,玻璃盖板需改为柔性CPI,柔性OLED需变为可折叠OLED;而且为了保证可折叠屏手机的折叠性还需要增加铰链,在电池方面,LG为其折叠屏手机设计了两块电池的设计,而三星则在为其可折叠手机研究可折叠电源,而苹果柔性电池专利在年3月29日也被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这种柔性电池不仅能更好地适应手机的形状,还能根据一台iPhone内部组件的移动而移动。电池由放置在柔性基底上的电池元件构成,让电池整体可以根据需要弯曲。
从供应商方面来看,可折叠屏智能手机上游主要有盖板厂商,柔性屏幕厂商,铰链厂商,驱动IC厂商和电池厂商等。
UTG玻璃:当前海外厂商肖特、康宁主导格局,国内厂商积极布局。海外方面,之前德商肖特是三星UTG独供,当前三星将引入康宁FTG(Foldablethinglass)二供。国内暂无直投量产的UTG厂商,不过盖板加工厂已在积极开发薄化方式的UTG,个别厂商已经进入小批量阶段。
铰链是折叠屏手机中成本较高的物料。据OPPO发布会信息,OPPOFindN转轴,成本高达美元,约占终端售价10%,而其他手机厂商的铰链报价一般是元。当前中国大陆厂商在铰链布局皆有较好进展,于重要品牌客户已有量产。
1.4可穿戴的市场空间巨大,智能手表表现亮眼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IDC的数据,年3季度的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约1.4亿部,同比增长9.9%。与此同时,IDC指出功能更加丰富的智能手表陆续开始取代售价更低廉的智能手环。其中苹果在可穿戴设备中出货量遥遥领先,位居首位。年第三季度苹果可穿戴设备出货万台,市场占比28.8%。按出货量排名前5位的可穿戴设备公司分别为:苹果、小米、三星、华为和BoAt,对应的市占率分别为28.8%/9.2%/9.2%/7.9%/7.2%。
苹果稳坐出货量第一的位置,未来随着AppleWatch以及AirPods的热销,苹果在短期内或继续保持主导地位。第二位的小米主要得益于高性价比的小米手环、小米手表等。三星排在第三位,Galaxy耳机销量超预期。华为在全球排名第四,其约80%出货量集中在中国。
智能手表出货量快速增长,是可穿戴设备的主要产品之一。自年三星首次推出智能手表以来,智能手表的出货量迅速增加,根据trendfore数据,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为万块,同比增长43%。根据市场调查机构IDC的预测,年市场规模将增加至1.32亿台。随着AppleWatch以及来自其他电子产品制造商的各种智能手表越来越受欢迎,智能手表在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份额将从年的44%增长到年的47%。
AppleWatch市占率最高,其次是三星和华米。苹果持续主导着智能手表市场,从市占率来看苹果Q3市占率为21.8%,排名第一。但由于WatchSeries7的发布推迟到第四季度,其市占率同比下降。三星预计将在2-3年内推出价格更亲民的机型,瞄准快速增长的亚洲市场。Counterpoint表示年第三季度销售的智能手表中有三分之一的价格低于美元。
随着消费升级及AI、VR、AR等技术的逐渐普及,可穿戴智能设备将在生物识别、医疗监控、安全和数字支付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科技巨头不断增强可穿戴AI技术的应用。生态的逐渐成熟将为可穿戴设备创造更多的应用场景,健康、运动、保险等有望首当其冲地成为超预期的应用场景。智能手表的产业链主要包括ODM厂商以及元器件厂商,其中包括主控芯片、存储芯片、FPC、防护玻璃、touchpanel、马达、天线、过流保护IC、电池等。
二、MiniLED:终端应用积极推进,产业快速崛起
2.1MiniLED背光:液晶技术创新方向,市场空间广阔
MiniLED背光是液晶显示技术路径的重要创新方向。OLED相较于LCD而言是显示技术的替代创新,MiniLED则是LCD的升级创新,用于对标竞品OLED。相较于OLED主打优势诸如对比度、色彩等,MiniLED背光产品表现并不逊色,并且具有资本开支低(成本低)、规格灵活(应用广)、适应于面板/LED两大光电板块产业链发展的需求(供给推动),同时具备使用寿命长(尤其适用TV场景)的重要优势。
MiniLED背光市场正式起量,TV、IT应用商业化有望加速渗透。据Arizton预测,-全球MiniLED市场规模有望从1.5亿美元增至23.2亿美元,其间每年同比增速皆高达%以上。根据我们测算和产业跟踪,这个数据显著低估市场的增长弹性。随着三星、苹果等主流品牌导入MiniLED背光,引领终端市场创新热潮。据TrendForce预测,TV和平板是率先启动商业化的终端;智能手机,汽车,VR等有望在~年开启商业化元年。
苹果发布全球首款搭载MiniLED背光的平板产品iPadPro。苹果首款MiniLED背光落地,12.9寸iPad定价策略有望带动较高销量。苹果新款12.9寸iPadPro搭载1w颗MiniLED背光,分区分区,对比度达到万:1。新款12.9寸iPadPro搭载M1芯片,售价元起售(iPadPro售价为元,没有MiniLED背光和M1芯片)。
MiniLED具动态局部调光能力,增强画面真实生动度。新款12.9寸iPadPro的LiquidRetinaXDR屏幕采用MiniLED技术。10多颗MiniLED被划分为2多个局部调光区,故其可根据不同屏幕显示内容用算法精确调节每个调光区亮度,实现1:1对比度,能够充分展示丰富细节和HDR内容。iPadPro显示屏具有高对比度、高亮度、广色域、原彩显示等优点。
MiniLED赋予LiquidRetinaXDR屏幕极致动态范围,高达1:1的对比度,细节感大幅提升。同时,这款iPad屏幕亮度表现非常抢眼,全屏亮度1尼特,峰值亮度高达1尼特,并且搭载P3广色域、原彩显示和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这些先进的显示技术。
苹果引领新风尚,加速MiniLED在笔电平板终端导入。据Digitime,苹果后续将进一步发布MiniLED相关产品。苹果春季发布会前,miniLED笔电平板相关产品仅微星,华硕于20年发布了miniLED笔电。苹果在终端产品中极大的影响力,有望发挥示范效应,加速笔电平板产品对MiniLED的采用。同时,苹果对供应链要求严格,苹果对MiniLED技术的采用有望培育供应链企业的严格技术要求,成熟工艺等,加速MiniLED产业发展。
三星QLED技术推至全新境界,刷新电视体验新高度。年1月CES上三星发布了NeoQLED量子电视。该新品采用量子MiniLED技术,摒弃透镜散光与封装形式,其大小仅传统LED1/40。同时,超薄微型涂层(Microlayers)的采用,叠加三星自研AI量子程式演算科技,可精细控制紧密排列的LED晶粒,呈现精细影像,避免光晕产生。
年为MiniLEDTV放量元年,未来5年复合增速有望超60%。据洛图科技预测,年全球MiniLEDTV市场规模为万台,到年将达到1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达61.8%。Omdia预测年MiniLED电视出货量将达到万台左右,年全球MiniLED背光电视出货量将达2万台。
智能汽车渗透率的提升助力MiniLED显示屏放量。随着智能网联汽车覆盖率的逐步提升,车载显示市场增速可观。MiniLED技术可以满足汽车制造商对于高对比度、高亮度、耐久性以及对曲面的适应性等需求,很好地适应车内复杂的光线环境,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2.2MiniLED显示:对芯片结构,封装等技术要求升级
MiniLED是小间距LED的进一步延伸。在直接显示领域,MiniLED作为小间距显示屏的升级产品,提升可靠性和像素密度,其对应的LED芯片尺寸在0.08-0.20mm,可以用于RGB显示屏。在背光领域,采用MiniLED背光技术的LCD显示屏,在亮度、对比度、色彩还原等方面远优于普通LED做背光的LCD显示屏,与OLED直接竞争。
MicroLED(微型发光二极管)是将传统的LED阵列微小化,形成高密度集成的LED阵列,像素点尺寸在50um以下。Mini/MicroLED被看作未来LED显示技术的主流和发展趋势,是继LED户内外显示屏、LED小间距之后LED显示技术升级的新产品,具有“薄膜化,微小化,阵列化”的优势,将逐步导入产业应用。
小间距LED灯珠间距从最初的2.5mm持续升级迭代,年开始1.5-1.6mm成为主流出货间距,年1.2-1.6mm的出货量占比达41.5%,未来几年1.1mm以下的间距将成为小间距LED的主要推动力。
MiniRGB自发光方案更多应用于商显市场,诸如院显示、交通广告、租赁显示、体育显示等场景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公共显示领域,拼接电视墙是原本主要应用之一,技术包括LCD、DLP以及小间距LED。DLP色彩饱和度低、耗电量较大,LCD电视墙会有接缝,因此没有接缝、可以灵活设置大小的小间距LED显示屏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
显示屏是LED下游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根据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的数据,年中国LED下游应用领域市场规模为亿元,其中LED通用照明、LED景观照明、LED显示、LED背光照明应用分别占比48%、14%、13%、12%。随着LED封装器件技术的不断成熟,LED显示屏基本实现了高清晰度、高分辨率以及长时间性能稳定。LED显示屏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广泛应用于广告传媒、文化演艺、体育场馆、高端会议室、交通控制、高端车展、安防、夜景经济等领域,其中户外广告、舞台租赁等市场已较为成熟。根据中国LED显示应用行业协会数据,年-年,我国LED显示销售额从亿元增长到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21%。
小间距LED在大屏幕拼接市场对DLP、LCD的替代效应明显。LED小间距显示屏一般指分辨率在P2.5以下(含)的LED显示屏。随着SMDLED技术的成熟,小间距LED显示屏逐步呈现出替代DLP和LCD等传统显示屏的趋势。相比于DLP与LCD,小间距LED具有无缝拼接、宽色域、低功耗和长寿命等优点;以及小间距LED价格不断下降,其在大屏幕拼接领域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年小间距LED占中国大屏幕拼接市场的61.2%,相比于年的56.4%相比,提高4.8%。小间距LED在室内大屏幕拼接市场持续渗透,加速替代DLP、LCD。
影院显示:MiniLED电影屏幕带来优质视觉体验。一般10米宽(对角线寸)的电影屏幕可以满足-人的观影空间,14米宽的屏幕可以容纳个座位。因为观众距离荧幕有一段距离,所以,P2.5即可满足场景需求。MiniLED荧幕可以实现HDR及高亮度3D体验。凭借着MiniLED显示的独到优势,尽管目前成本高于传统镭射投影,MiniLED电影屏幕有机会在高阶影院取得一席之地。(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大交通广告:优异特性,更好地匹配不同场景要求。当前,国内外各大机场、车站已经大量投放使用LED显示屏,从信息显示到广告投放,LED显示均已渗透。全球大型机场不乏LED显示的出色案例。MiniLED显示具有更小的LED晶体颗粒、更稳固的整屏幕坚固性、更好的密封性和光学设计等特点,克服了小间距LED屏幕易损坏、COB产品不可现场维修显示亮色一致性等问题,可以出色匹配相应场景要求。
租赁显示:超高清显示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和艺术效果。目前,租赁显示主要集中于高端需求,如:舞台演绎、大型展览、工业设计等。随着文娱产业的发展,LED显示屏的高质量需求也快速增长。对于高端音乐会、展览会将会有更多的4K/8K显示屏呈现出来,此外,租赁显示领域往往伴随着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因此具备提供硬件设施和控制方案的全套LED显示企业有望获得较强市场竞争力。
体育显示:大型国际赛事LED需求强劲。LED显示在体育赛事方面有较早的使用历史。大型体育赛事往往需要清晰、及时、准确的响应实时赛况,因此MiniLED显示方案有望进一步渗透。未来,上至国际赛事,下至国家、区域赛事将成为驱动体育显示的重要因素。
根据LEDinside预估,MiniLED在年市场空间达到10亿美金,需要消耗万片/月等效2寸片。
2.3终端应用推进超预期,奠定MiniLED商用元年
MiniLED在背光、显示等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电视、显示器、笔记本、平板及车载显示都是MiniLED背光有望渗透的潜在领域。MiniLEDRGB显示在商业领域也逐渐替代传统的小间距等超大尺寸显示方案,不断提升显示效果。根据我们测算,MiniLED背光带来的芯片市场超百亿人民币,Mini/MicroLED显示未来空间非常大,市场空间远高于背光市场,且技术成熟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TVMini背光出货量假设:假设全球TV出货量保持不变,55寸及以上渗透率持续上行,其中部分高端产品搭载MiniLED背光方案,渗透率中期看10~15%。
ITMini背光出货量假设:假设全球IT总出货量保持不变,由于苹果推动(苹果iPad出货量5万部、Mac出货量1~2万部),渗透率爬升较快。年,苹果新款12.9寸iPadPro标配,iPadPro年销量5~6M,Macbook选配(以M1等ArmCPU成本降低抵扣),假设前期渗透以苹果为主,单价较高;后期安卓导入,均价下降。
MiniLED直显需求量测算:假设10%的显示设备以Mini/MicroRGB显示形式,意味着每年需求量5亿片,约为当前全球产能的2.5倍。其中电视机是消耗最大的应用,4K电视对应2万颗芯片。Mini/MicroLED显示未来空间非常大,市场空间远高于背光市场,且技术成熟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MiniLED高端膜材需求增加,有望带动百亿级市场空间。MiniLED背光电视需要采用高端的新型复合膜和量子点膜,以提升显示效果,实现彩色发光方案。基于上述的出货量假设,我们测算MiniLED所带动的高端膜材市场,以目前的方案新型复合膜及量子点膜都采用的情况,测算市场空间在年有望达到百亿级别。随和技术成熟,量子点膜也有可能被整合进复合膜里,届时复合膜价值量将提升。
转移设备先后受益于MiniLED背光和直显的放量,具有较大弹性。从转移设备角度而言,由于业内不同规格的设备效率、价格差异较大,我们取行业中枢位置作为参考。通过测算发现,MiniLED转移固晶设备在这两年受益于MiniLED背光迅速放量;未来受益于Mini/MicroLED直显TV产品的商用化和放量,将具有更大的弹性。
2.4产业链各环节积极布局,支持MiniLED快速崛起
Mini/MicroLED技术持续升级,参与产业链环节众多。相较而言,MiniLED显示技术相对成熟,在/年逐步开始商用渗透;MicroLED由于较高的技术规格,目前仍处于技术导入期,微型LED、巨量转移等都是关键技术难度。对于一个微型LED显示产品,基本构成包括基板、微型LED晶粒、驱动IC等材料,产业链环节包括LED芯片厂、面板厂、IC厂商、材料厂商、LED封装厂、LED应用厂等。
MiniLED产业链可大致分为芯片、封装/巨量转移与打件、面板、系统(组装)、品牌五个环节。
芯片:芯片制造环节是通过一系列半导体工艺将外延片制备成发光颗粒,并通过关键指标测试,再进行磨片、切割、分选和包装等。当前MiniLED芯片的难点在于:1)红光倒装芯片面临工艺一致性和小尺寸切割光效过低的问题。2)芯片尺寸微缩化对设备刻蚀/光刻精度要求提升。3)LED芯片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维修要求提升。
封装/巨量转移:封装主要包括两种方案:COB是将LED芯片直接封装到模组基板上,在对每个单元进行整体模封;IMD则是将多组(两组、四组或六组)RGB灯珠集成封装在一个小单元中。巨量转移技术环节分芯片分选和转移芯片,难点在设备的分选算法、转移效率和良率控制。
面板:面板厂向玻璃基板背光方案延伸,有望获得更强的产业链竞争地位。
系统(组装):即对MiniLED终端应用的组装供货以及最终的测试。
品牌:包括苹果、三星、TCL等平板电视等多类终端品牌。
供应链展开MiniLED布局,产业链逐渐走向成熟。
芯片:直显芯片方面,显示LED芯片厂商较多开始进入,三安光电、华灿光电、乾照光电皆有批量出货产品。背光芯片方面,MiniLED背光芯片量产并规模出货企业相对较少,具备相应客户、良率与量产能力的企业更为稀缺,主要集中在拥有技术支持、产能布局合理、产能规模大等具有竞争优势的头部企业,主要的供应商有晶电、三安光电、欧司朗、日亚化学、华灿光电等。
封装/巨量转移:企业积极加码产能,LED封装企业大多布局MiniLED封装技术,木林森在CSP、COB技术具有优势;国星光电同时布局COB和IMD;瑞丰光电加码布局COB产线;兆驰股份垂直产业链布局更全。
面板:年为量产关键一年。面板厂在MiniLED产业链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其中,京东方MiniLED玻璃基直显产品将在年内推向市场。
系统(组装):产业链公司在产品导入、研发、出货方面持续取得进展。富士康给国际大客户组装新款MiniLED背光的iPad。洲明科技P0.7产品已批量出货。利亚德液晶模块(LCM)厚度2.2mm背光模组已可量产,2.0mm及以下背光模组已向国际、国内客户送样。
三、被动元件:国产替代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拉动成长
3.1MLCC:扩产不停,替代不止
3.1.1受益新能源汽车发展,MLCC需求侧动能持续
被动元件主要包括电阻、电容和电感,电容的主要功能是旁路、去藕、滤波和储能。作为最基础的电子元器件,根据电子元件行业协会(ECIA)统计,年被动元件全球市场约亿美金,其中电容占比最大,合计约亿美金,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ulti-layerCeramicCapacitor)是电容器最大单一品类,据Reportlinker的数据,年全球MLCC市场规模为.9亿美元,预计6年将达到.7亿美元。
MLCC下游应用分布广泛,消费电子占比最大。作为主要的电容器品类,MLCC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基站、工业、物联网及军事领域。年消费电子占据市场比重达64.2%,5G基站和汽车电子则以19%和14%的比重分列二、三。我们认为随着5G催化下消费电子端层出不穷的创新应用和迭代、汽车电子、物联网等的发展将能够为MLCC需求提供持续增长动能。
智能手机领域,1)5G换机提振MLCC用量:据村田,21-23年5G渗透率将由38%增至53%。以苹果第一代5G手机iPhone12为例,在支持原有LTE频段同时,新增支持17个5G频段(美版由于支持毫米波而再添3个频段)。智能终端内射频前端数量随之增加,从而带动配套MLCC需求上升。据村田,相较于4G,支持5Gsub-6GHz频段的智能手机多需10-15%MLCC,而支持mmWave(更高频段)则需新增约30-35%。2)手机功能升级及芯片效能提升驱动MLCC需求:智能手机芯片、摄像头、无线充电、续航等性能要求提升对电阻低、耐高压/高温、体积小的基础元器件MLCC带来驱动。iPhone手机MLCC用量逐代攀升,iPhone4s,iPhone8,iPhone11MLCC用量分别约,1,1颗。
物联网、可穿戴等智能设备数量皆呈爆发式增长,打开被动元器件增长空间。据村田,IoT设备数量将由20年1.81亿台,增至25年的2.41亿台,至30年增至2.96台;-CAGR5.89%。另外,近年来包括TWS耳机、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兴起。据IDC,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6.32亿部,其中TWS耳机增速最为亮眼。据IDC预测,-全球TWS出货量将由2.3亿副增至近4亿副,CAGR高达14.1%。物联网设备的强劲部署及可穿戴设备需求高增将长期驱动MLCC这类基础元器件的市场增长。
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的快速渗透和车联网普及将成为单车MLCC用量提升的三大动力源。1)新能源:据村田,全球各类电驱动传动系统总数将由20年万高增至25年4万,CAGR31.24%。新能源汽车基于传统内燃机车再引入或替换电驱动系统,其快速渗透将驱动被动元件需求高增。2)ADAS:自动化升级促使单车传感器数量倍增,进而提升配套MLCC需求。据村田level1级别的ADAS系统MLCC需求量约为2颗,至level4级别MLCC需求量可达近5颗。-level2及以上车数将由1万辆增至万辆,CAGR高达16.20%。3)车联网: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提升整车电子价值量,车用芯片功能复杂化,汽车电子规模持续扩张,同样带动整车MLCC用量提升。根据IDC,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将恢复增长,到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将达到约万辆,预计未来5年出货量复合增长率达16.8%。
据村田,通讯领域中:未来五年智能手机及新型终端,PC,服务器级存储细分领域MLCC需求增势亮眼,上述两领域MLCC市场规模皆将扩大至19年的1.8倍左右。汽车领域:尽管年预计汽车产量与19年基本持平,未来五年车用MLCC仍有显著增长,25年市场规模较19年将扩充50%以上。其中高容车用MLCC需求增长更为突出,25年市场将扩容至19年的1.83倍。
3.1.2国产厂商加速扩产,国产替代持续深化
国产厂商加速扩产抢占市场,国产替代持续深化。全球被动元件市场近亿美元,日韩份额领先。年1月29日,工信部印发《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年)》,持续提升保障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支持电子元器件领域关键短板产品及技术攻关,提出目标到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国内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达2.1亿元,技术创新取得突破,突破一批电子元器件关键技术,力争15家企业营收突破百亿元。而当前国产份额不足,国产替代空间巨大。陆厂扩产动作迅速,短期有望迎量价齐升贡献业绩弹性,中长期全球地位提升可期!
3.2薄膜电容:新能源汽车带来量价齐升,行业成长空间广阔
薄膜电容器是采用塑料薄膜为介质的电容器,是以静电形式储存和释放电能的无源电子元器件,根据结构形式可分为卷绕型、积层型、有感型与无感型,其中卷绕无感型的应用最为广泛。薄膜电容器的电介质材料有四种,分别为PET、PEN、PP、PPS,电介质的材料不同则薄膜电容器的性能也不同,PP电介质薄膜电容器小型化技术的发展使PP成为广泛应用的电介质。薄膜电容广泛应用于家电、通讯、电网、工业控制、照明和新能源(光伏、风能、汽车)等多个行业,是不可取代的电子元件。
薄膜电容市场空间广阔,中国大陆为主要市场。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年全球薄膜电容规模约为18亿美元,占比8%,其中中国大陆是薄膜电容的主要市场,年、年薄膜电容器市场规模分别为约90.4亿元和亿元,预计在新能源汽车拉动下,年市场有望同比增长47%。
新能源汽车:带动薄膜电容的用量增长,价值量随电压平台的提升而增加。驱动用逆变器是电动车电源系统中最重要部件之一,薄膜电容作用关键,此外,薄膜电容还用于车载充电器(OCB)和配套充电桩。薄膜电容在新能源车上的单车价值量在-元,主要是电控、OCB中用的薄膜电容,且价值量随着电压平台的提升而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将带动薄膜电容的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6万辆和.7万辆;年前11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3万辆和.0万辆,同比增长.4%和.8%,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驱动车用薄膜电容市场扩张。
绿电:薄膜电容主要应用于光伏逆变器和风电变流器的DC-Link电容中,吸收光伏逆变器和风力变流器DC-Link端的高脉冲电流,使逆变器和变流器端的电压维持在稳定范围内。年12月30日国资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实现双碳目标,重点在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新能源。各个国家及地区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应用,光伏发电和风电发展迅猛,中国光伏风电装机容量逐年上涨;同时光伏风电发电的平均电价下降,助推其快速推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日系厂商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国内厂商积极扩产、扩张份额。全球来看日系领先优势明显,其中松下以55%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基美(被国巨收购)和威世分别占据8%和5%的市场份额。法拉电子是国产薄膜电容的龙头,深耕薄膜电容领域多年,产品覆盖照明灯具、电力电子、交流电动机等,在光伏逆变器领域的客户有华为、阳光电源、固德威等一线厂商,在国内和欧洲新能源汽车用薄膜电容市场领先,客户已覆盖比亚迪、联电、大陆汽车、汇川、博世、麦格纳等Tier1及整车厂。江海股份积极拓展薄膜电容业务,11年成立子公司新江海动力开展工控、光伏、风电领域的薄膜电容业务,16年收购薄膜电容生产企业苏州优普开展家电、消费电子领域的薄膜电容业务,18年与国际尖端企业基美合资建立海美电子,积极开拓车载薄膜电容器市场,现已经得到多个用户试验认定并批量销售。
四、安防:经营表现超预期,AI赋能打开蓝海市场
4.1安防行业逐步回暖,年增长更值得期待
收入端逐季改善,经营业绩表现亮眼,行业明显修复。安防行业核心公司(海康威视、大华股份)Q3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23%;归母净利润52.4亿元,同比下滑1%;整个行业而言,Q1/Q2受疫情和实体清单影响,收入端大幅受压制,同期受益于红外产品放量利润率大幅提高。随着国内疫情逐渐缓解,安防核心公司营业收入逐季改善,年以来季度营收维持较高增速,Q3利润端略下滑主要系年同期大华股份股权转让一次性收益较高所致,Q3安防核心公司合计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长达到29%。年中国财政政策相比于/年较为保守,为年留下潜在增长空间。
4.2安防景气有望继续提升,数据分析开启蓝海市场
8~年黄金年代。安防龙头(海康、大华)在8~年十年复合增速高达40%,增长核心来自于中国大陆GDP增速高、城镇化率提升、行业持续升级、龙头厂商份额提升四重逻辑。
~年是低谷阶段,行业增速降台阶。年财政大年,安防行业“高光时刻”;年安防增速降台阶、贸易纷争加剧;年安防龙头企业被纳入实体清单;年受疫情影响冲击行业需求。
展望,行业景气有望进一步提高。传统主业(主要体现在PBG、SMBG)受益于顺周期修复,新业务(数据分析,主要体现在EBG)抗周期属性渐显。随着数字化升级。EBG占比持续提升,成为安防公司长期成长的重要驱动。安防龙头其他创新业务也处于快速放量阶段,带来新的增量。H1受疫情影响,Q4,PBG、SMBG开始显著修复,年核心公司收入增速显著回升,考虑年财政支出较为保守,年有望市场景气有望继续提升。
传统行业向数字化升级,全球科技周期向上共振,智慧视频物联领域产生海量数据。人工智能率先将在智慧视频物联领域落地,未来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打开行业天花板。视频监控作为AI感知的入口端和海量数据的分析源,智慧视频龙头大华股份保持战略定力,在行业转型期把握前端的智慧感知能力和大数据的建模能力,打开智慧物联海量空间。
三轮升级下,从产品、到解决方案、到人工智能,“软件”行业属性不断加强。安防行业从产品、工程向方案转型的过程中,依附于视频监控设备的平台、应用等软件价值逐渐凸显。安防龙头凭借整体架构设计能力和平台应用开发的软实力,针对场景定制化,深度服务客户。安防行业已经从硬件行业向软硬结合转变,人工智能化将进一步强化安防行业“软件”的属性。
五、面板:长期格局优化,核心龙头竞争力提高
5.1盈利能力周期性有望显著减弱
面板厂格局优化,盈利能力周期性有望减弱。面板核心公司(京东方、TCL科技)在Q3合计营业收入7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仅考虑京东方和华星光电Q3合计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52%(与前者差异主要多并表中环股份)。面板企业整体收入、利润快速增长,虽然有少量并表因素(原中电熊猫、三星苏州),但主要还是短期的产能释放与价格修复,长期的扩产尾声与格局优化。行业龙头厂商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其规模效应、盈利中枢有望提高。即使短期TV面板价格扰动,面板核心公司的盈利中枢底部也将远高于历史,报表盈利的周期性有望减弱,并且经营性现金流、自由现金流等指标有望大幅优化。
5.2长期产能增量有限,年行业有望回暖
未来几年面板行业增量产能有限。京东方、TCL华星光电和惠科在经过几次收购和产能扩张后,将在年拥有全球产能的52%。这意味着中国大陆的面板制造商将以巨大的谈判能力和对供应的影响力主导平板显示行业。全球TFTLCD产能将从年的3.39亿平方米增长到3.亿平方米。京东方将成为第一个拥有超过1亿平方米年产能的面板制造商。大陆厂商京东方、TCL科技均有意减缓LCD产能扩张。从年起,韩厂LGD和Samsung产能影响会迅速减小,逐步退出该行业。京东方、TCL华星光电和惠科在经过几次收购和产能扩张后,将在年拥有全球产能的52%,长期来看大陆将具有该产业较强话语权。产能扩张减缓,行业格局优化,龙头厂商竞争优势加强,长期有望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盈利中枢。
长周期看,未来2~3年整体供给偏紧。拆分大尺寸市场领域供给,考虑yield影响,预计~年新增有效产能较为有限。根据京东方及Omdia数据,判断出货量CAGR约7%,出货面积CAGR约5%,因此在~年GlutLevel会再度低于10%,并出现紧缺,不排除届时产业逻辑下有可能催生新产线投建的需求。
预计Q1面板价格见底,并逐渐进入世界杯旺季备货需求,价格开始返弹。同时随着航运缓解、元器件瓶颈缓解,面板需求将恢复。面板行业盈利能力将在Q1~Q2之间见底,后续有望迎来回升。同时,尽管TV面板价格波动剧烈,重回低谷,根据Witsview,Monitor面板价格在年全年仍有15~40%涨幅、Notebook面板价格在年全年仍有20~45%涨幅。因此具备较高IT占比的面板厂将展现出较强盈利韧性,业绩表现的周期性将远弱于TV面板价格的波动。
大陆核心面板公司具有诸多竞争优势,有助大陆公司在行业波动中持续提高份额、获得超越行业的盈利能力。
产线优势:大陆产能爆发集可以分为两波,(1)第一波:~年,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8.5代释放为主;(2)第二波:~,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10.5代、CEC和惠科的8.5代释放。8.5代、10.5代线相对于早期产线有其后发优势,体现在更高切割效率、更低单位面积成本。
资本优势:典型的8.5代线投资需求超过亿元,典型10.5代线投资需求超过亿元,资本壁垒高。年大陆进入扩产期之后,京东方资产负债率一路上扬至年的60%,同期群创、友达一路向下分别至36%、49%。大陆公司不仅是股权、债权融资渠道丰富,并且在项目层面获得地方政府、战略投资者的资金支持,得以快速扩产、起量。
成本优势:大陆面板厂毛利率、EBITDA率高于海外同行,体现了上游材料成本国产化、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生产效率等多方面原因。并且,未来随着大陆厂商折旧期逐步退出,毛利率优势还有机会进一步扩大,目前折旧摊销占比京东方15~17%,华星光电17~20%,同期台企仅有13~15%。
综上所述,大陆厂商新世代产线优势,同时这些产线资本壁垒较高,并且大陆厂商具备成本优势,因此在扩张期逆势超越,在价格波动时能获得比海外友商更好的盈利。因此~年大陆最后一波扩产期中,面板价格持续下行期,仅有京东方、TCL科技等大陆厂商持续保持盈利,海外厂商(友达、群创、LGD等)普遍连续6~7季度亏损。Q2~Q3这一轮价格上行期中,大陆厂商承担更多新厂转固、OLED投入、并购整合费用,实际LCD盈利能力更强(京东方单独披露部分成熟LCD产线H1净利率28~32%)。同样,当Q4TV面板价格重返底部,国内厂商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新产能竞争力、OLED业务潜力等,也将具备相对优势。
本轮周期最大的特点在于产能扩张尾声,区域竞争尾声,二线面板厂商去化,行业格局大幅优化,周期性有望减弱。大周期明确向上,供不应求确定性强。从库存周期、产能周期、技术周期去分析面板行业,强调两个尾声(产能扩张尾声、区域竞争尾声)、一个定局(行业格局优化)。不管从周期的本源(价格的波动率、产值的弹性),还是从成长的方向(OLED/MiniLED),我们持续看好面板行业赛道的周期性减弱、科技成长属性加成的拐点。当前TV面板价格重返底部,年有望回暖;国内核心面板公司竞争力大幅提高,盈利能力周期性有望显著减弱。京东方作为行业龙头,竞争力强,提升空间大。
京东方是LCD全球市占率第一,OLED全球市占率前三。京东方LCD主力产线是6条8.5代(B4、B5、B8、B10,收购熊猫两条线B18、B19)和两条10.5代(B9、B17),OLED主力产线3条6代线(B7、B11,重庆B12在建)。公司收入结构中IT占比较高,在TV面板价格波动过程中,IT面板仍具有较高盈利能力。
OLED业务规模效应拐点将逐步出现,随着出货量提升有望大幅减亏乃至扭亏。公司小尺寸OLED全球第二,具备全球竞争力,国内技术领先,并且打入国际知名品牌供应链。随着OLED业务规模不断提升,有望大幅减亏/扭亏,未来逐步形成贡献。
京东方面板龙头地位加强,柔性AMOLED逐渐起量。京东方在面板行业的地位长期崛起趋势不变,AMOLED有望逐渐贡献盈利,竞争力优势明显,在全球显示产业话语权与日俱增。随着Capex尾声与行业竞争尾声,公司盈利能力有望修复,同时FCF大幅提升。除了行业因素之外,公司竞争力较强,有望超越行业增长,并且公司内部还有较多提升空间:少数股权回购、OLED减亏、折旧减少、B18/19利润率上升。
TCL科技主业显示、光伏及半导体贡献稳健业绩,年有望回升。TCL科技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包括三大主体(a)半导体显示华星光电,全球第二大LCD厂,拥有4条8.5代(T1、T2、并购三星苏州线,在建广州T9线)、2条10.5代(T6、T7)、2条6代(T4为OLED线);(b)半导体光伏及材料中环股份,国内第二大光伏硅片厂;(c)产业金融,包括一级项目(商汤、集成北方、寒武纪等)和二级市场(上海银行等)。其中TCL华星Q3单季度营收亿元,净利率12%。大尺寸大部分应用于TV,受价格波动影响大;小尺寸领域涵盖T4OLED产线,整体持续亏损。短期受TV面板价格下探,净利率回落;年有望逐步回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