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机

数艺网转一场发生在村寨里的公共艺术行动正

发布时间:2022/10/18 16:21:04   
白癜风治疗那里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位于中国西南一隅的贵州,以其多民族聚居的多元文化样貌和原始生态的自然风光,一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汇集于此。最近几年,伴随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在中国大地铺陈开来。地处贵州黔东南州的榕江县,因少数民族村寨众多,民族文化浓郁,村落社会结构完整,且区域内独特的人居环境、建筑形态、民族风俗、在地生活方式保存完好,成为众多艺术实践者们的心仪之地。自去年8月至今,一场集结了人文、学术、艺术、建筑、设计、声音媒体、公益基金、企业机构集体力量的公共艺术行动正在这里展开。

黔东南,榕江

这场公共艺术行动涵盖了什么?

这场主题为「大地之书·不止于蓝」的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用文献展览、公共建筑、装置艺术、声音景观、影像艺术等方式,以贵州省传统文化艺术和生态文旅资源为依托,以榕江蓝染文化为抓,以公共艺术创作和人居环境空间改造为载体,致力于探讨传统文化转化和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榕江大利侗寨

榕江加宜苗寨

在公共艺术导览与在地体验板块,策展和创作团队以大利、宰荡、加宜三个村寨为艺术实践和改造的据点,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出发,将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知名生活方式品牌等多条“活水”引入榕江,分别从在地公共空间生活方式研究(大利)、声音艺术赋能音乐产业(宰荡)、大地艺术与自然教育营地营造(加宜)三条路径激发榕江地区的乡村改造和文旅产业振兴。

此次受邀的艺术家与创作团体本着向大地学习,向这片土地孕育出的文化和自然学习的态度介入采风和创作,他们深入榕江三寨腹地,梳理地域文脉,挖掘公共空间与在地生活方式的关联,基于不同村寨的地形特点和空间形态、区域功能,完成公共艺术作品的构想和实践。整场公共艺术行动以公共艺术展为核心吸引力,在生态自然旅游资源外,希望创造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新样本。

蓝染

公共艺术行动也是一场村寨艺术导览

年8月6日至8月28日是本场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的展览和导览期。路线涵盖此次公共艺术行动实践的三个据点:大利侗寨、宰荡侗寨、加宜苗寨,走村串寨感受在地艺术体验。

大利侗寨

聚焦在地公共空间改造

建造侗族生活方式研究中心

对大利侗寨进行的艺术实践围绕侗族生活方式研究和在地公共空间改造展开,这其中既包括利用大利在地建筑群进行的空间再造,也包括在尊重当地人生活习俗和传统的基础上,针对外来游客设计的功能性服务场所和设施。依托在地人文,赋能乡村更新。

大利侗寨是黔东南保存最为完整的侗寨之一,当地的侗族人在迁居此地后四百余年的时间里,形成了较为稳定和完整的社会系统。大利寨内侗族文化元素和建筑丰富,鼓楼、萨坛、花桥、古粮仓分布较为集中,但由于所处地形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峡谷,公共空间面积相对较小,仅供当地人日常生活和公共活动使用。

《大地之书公益茶厅Thouse》改造设计

《大地之书公益茶厅Thouse》效果图

设计师姚量团队联合茶器、家居和生活方式品牌哲品选择从现代公共空间营造入手,在大利侗寨的侗天山居进行了《大地之书公益茶厅Thouse》的公共空间改造,在不破坏原本场地风貌的前提下优化建筑空间与景观间的关系。哲品茶厅在侗寨层层叠叠的屋檐下诗意相遇,给大利村带来了有温度的“新派茶生活”体验,同时也可以满足展陈及后期使用的需求。作为一个公益茶厅,未来还可用于接待进入村寨旅行的外来游客,公益茶厅的收益也将反馈给村寨。

去过侗寨的人都会感叹侗族真是一支极具“建筑天赋”的族群,他们能够就地取材,在丘陵溪谷间修建出如杉树一般高耸的鼓楼和跨越在溪流之上形态各异的花桥(又称“风雨桥”),只是因地形原因,分布相对分散。

郭廖辉作品《蓝舞台(BlueSquare》在村寨中的位置

郭廖辉作品《蓝舞台BlueSquare》设计手稿及概念图

《蓝舞台BlueSquare》

建筑师郭廖辉为了强化寨子的中心广场功能,使更多公共事件和展演活动在这里输出,作品《蓝舞台BlueSquare》连接了大利侗寨的古老肌理和大利小学。“Square”有广场的意思,也有正方形的意思。它协调、梳理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和公共活动。以轻的构架回应场地的建造传统,利用当地蓝染布的悬挂形式创造出不同的空间体验。

刘爽《如幻》茶亭作品概念图

刘爽《如幻》茶亭局部

刘爽《如幻》茶亭局部

在大利侗寨的河流下游,缘溪行步入自然,山林静谧幽深,一条小径不知延伸何处,眼前是一间透明彩虹光色的茶亭。这是艺术家刘爽创作的《如幻》茶亭,作品以钢和玻璃为主要材质。茶亭的创作汲取了古建筑的灵感,简约当代。太阳月亮星宿,自然与人,影像在彩虹光中重叠改变。调琴,烹茶,共饮,流水潺潺声中远望炊烟。村寨里的人在闲暇时可以游走至周边的梯田,与作品互动。

范明正赵艳婷《侗乡忆·脊》系列

范明正赵艳婷作为“在地性”项目研究者,二人长期合作进行艺术创作与项目策划。此次他们创作的《侗乡忆·脊》系列作品以大利侗寨民居为创作元素,选用蓝靛染、植物染的手织布,将民居瓦片层层包裹起来。从建筑结构中抽离出来的青瓦,经过包裹并重组,被静静安置于大利古老的石板路上,希望引发观众对日常事物的重新审视——包裹之后原物的“消失不见”,手织布以及蓝染、植物染所代表的传统手工业渐行渐远,重组后的青瓦所蕴含的形式之美等。

宰荡侗寨

从会唱歌的橙子到会唱歌的寨子

艺术与主题文旅的新尝试

宰荡最吸引人的是侗族大歌。

宰荡下寨原来已有一座室内乡建空间,此次行动在这里引入了由贾立、龙胜海、侯安生联袂呈现的《万物作》展览空间。公共空间部分,一座较大的鼓楼和戏台被改造为游客体验在地文化的中心。

龙海胜摄影作品

《万物作》宰荡乡建空间,贾立、龙胜海、侯安生

在宰荡上寨的一座花桥上,设有《侗族大歌声音文献》公益展示项目(艺文力创始人汪莎策划)——《会唱歌的寨子》。项目灵感源于策展人汪莎作为志愿者参与的《会唱歌的橙子》公益项目。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大歌的传承靠的是口口相传。侗族歌师是侗民族音乐的传人。在宰荡,一入夜,孩子们就开始三三两两自发到歌师家学唱歌。“会唱歌的橙子”公益项目将专门用来资助村寨里的侗族歌师和用于鼓励学侗族大歌的孩子。后来汪莎作为跨界策划人在当地发起了“会唱歌的寨子”的声图创作计划,邀请小河、莫西子诗、金竹乐团等音乐人及艺术家ALEI等,与侗族大歌跨界创作,以线上展演的方式打造艺术及文旅项目,让侗族大歌引起了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9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