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旋转机 >> 旋转机优势 >> 1936年苏联首次尝试加特林转管机枪采用
不仅美国有加特林转管机枪,苏联也研发过同样设计的武器。
可能有人会想到米格-23战斗机上的23mm转管机炮,然而今天要说的是比它更早的,更具原创性的设计。年,在科夫罗夫Kirkizha工厂工作的斯洛斯廷·伊凡·伊里奇正在着手设计一款拥有高射速的航空机枪,作为重型战斗机或轰炸机的自卫武器。这位充满热情的设计师立刻想到,要提高射速,可以使用类似美国加特林机枪那种转管结构。对于驱动枪管束旋转的能源,他认为有必要研发一种比手动或电动更先进的方式。
年,斯洛斯廷将完整的设计草图呈交苏联当时机械领域的顶尖专家布拉贡拉沃夫,他还是列宁格勒米哈伊洛夫斯基军事炮兵学院的院长。布拉贡拉沃夫仔细看了这位年轻设计师的方案,他认为理论上射速可以达到发/分钟,于是建议斯洛斯汀继续努力,将其完善并制造出样枪。作为机械专家的布拉贡拉沃夫非常欣赏这个机枪创新的自动化设计,依靠枪管的导气孔引出的火药燃气,推动枪管沿纵向轴线移动,进而推动沿倾斜导轨布置的滚子移动,从而驱动八根7.62×54mmR口径的枪管束旋转。
所有枪管都布置在枪管束上,并且可以纵向移动,每个枪管外侧都有一个作为引导的滚柱轴承。当枪管束旋转时,滚柱轴承沿着倾斜的导轨移动。枪管会依次前后运行完成推弹上膛,闭锁,击发、抛壳等动作。每根枪管都有各自对应发射机构,发射机构有击针和击针簧,在棘轮机构的驱动下纵向移动。弹药击发之前,活塞被压入活塞室。
弹药击发后,火药燃气通过枪管上的开孔进入带有纵向孔的活塞。不过,火药燃气进入的是前一根枪管的活塞式。也就是说,这根枪管内的弹药击发后,将前一根枪管解锁,并将其猛烈向前推动,抛出空药筒。通过这种方式,枪管上的滚柱轴承沿着急剧倾斜的导轨运动,从而带动枪管束转动。如果持续扣住扳机,则枪管束会不断循环,机枪就会持续不断进行射击。
年,斯洛斯廷设计的样枪进行了实弹射击测试,只是实际射速低于预期,大约发/分钟。但这并不是什么缺陷,因为与同时测试的单管机枪相比,其射速依旧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实弹测试也暴露出斯洛斯廷样枪存在射击精度较低的问题,不过评审委员会认为这完全能够满足航空机枪的需求。评审专家注意到这挺转管机枪强大的火力,在4、米距离上,绝对是一种可怕的武器。射击过程中,机枪发射凶猛的隆隆声,足以让敌方感到恐惧。该枪的主要缺点就是过于沉重,不适于步兵装备,只能作为一种车载武器,执行对地和对空射击任务。评审委员会在一系列测试之后,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认为不能接受斯洛斯廷设计的这款7.62×54mmR口径的机枪,建议将其改进成为14.5×mm口径的型号。
由于德军突然入侵苏联,与绝大多数的武器研发工作一样,这款转管机枪的改进不得不中断。二战胜利之后,这款采用火药燃气为动力的转管机枪,并没有进入苏军装备序列中。不过,其“内能源”自动方式成为苏联转管机枪/机炮的重要设计思路。上世纪60年代,苏联海军装备的AK-转管机炮,口径30mm,射速发/分钟,就采用了内能源自动方式,而不像美国“火神”转管机炮那样采用电机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