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旋转机 >> 旋转机市场 >> 石汪庄前白佛寺沂南县岸堤镇石旺庄村行
(行走时间:.09.05地点:沂南县岸堤镇石旺庄)
石汪庄与石旺庄
石汪庄,现在写成“石旺庄”。石汪庄是它的本名,石旺庄是现名。
石汪庄的得名,缘于村东有个大石汪。石汪的近处还有一个泉汪,一眼清泉终年流淌。
石汪庄老村原址,处在高湖水库大坝东段北一里水面以下。
老人们回忆说,石汪庄处在北岭的前弯里。村庄西面有一个崖头,村里人习惯上称呼为西崖头。夏天的时候,人们喜欢到西崖头上乘凉。
石汪庄老村有眼水井,水很旺,全村人吃水非常方便。
石汪庄老村已经被高湖水库淹没了。村民有的搬迁到现在的石旺庄新址,而大部分村民已经搬迁到砖埠镇向阳新村去了。
石汪庄村民姓氏有潘姓、梁姓、王姓等,还有苏姓、鞠姓等后来的姓氏。鞠姓是从蒙阴县来的,原是年修建岸堤水库时的库区移民。来到这里后不长时间,这里又修建高湖水库,随即再次迁移。
高湖水库于年冬天开始兴建,翌年5月建成。
老人们说,高湖水库修建以前,高湖山峪里有下高湖、中高湖、上高湖三个高湖村,另外还有西崖、石汪庄、朱家庄、高湖东山(新歌)、大万、小万、马子山头、暖泉等村庄。
这些村庄,散布在高湖山峪的山河两边。
高湖山河出自沂水县境内的上峪一带,向下经中峪、下峪、桃花坪等村流入沂南县境内的池畔、上高湖。再顺势而下,经过中高湖、下高湖,出田家北村山口,流向局部村,在岸堤村东汇入汶河。
高湖山峪是泉水四出的富泉之地。暖泉、马眼泉、河泉等经年涌流的泉水,补充着山河的水源,使高湖河常年淌水,从未干涸。
待到夏日雨季,西侧姚家峪、佛山前山峪洪水,北部明峪黄山坡、上高湖罗圈崖山峪洪水等奔涌而入。山河落差大,洪水咆哮,蔚为壮观。
年初夏,八路军老战士王传斌跟随八路军四支队从莱芜南下,到达司令部驻地蒙阴县坦埠村。政治部主任、省委秘书长景晓村同志派出人员到岸堤考察,以便确定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驻在哪里。
王传斌在回忆录中写道:“到岸堤镇考察的人员回来后,报告了考察结果,认为那里的条件比坦埠好。随即决定抓紧南迁,首先走的是机关后勤人员。我跟随景晓村沿山间小路向南爬过几道山峰,进入沂水县境。沿途山峪中接连有三个分称为上、中、下高湖的村子。一股清泉从山上流下,在每个高湖村都形成一道不很大的瀑布。远处望去,三截瀑布犹如三块白布挂在山腰,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么多年了,不知道这三道瀑布是否还在?两边高山上树木茂密,山坡上放牧着一些牛羊,时闻村子里鸡鸣狗吠之声。稍微平坦地里的小麦已发黄成熟,山岭背阴处则青黄相间。好一派宁静的乡村田园风光!”
从岸堤通往高湖山峪的道路,原是经过西山之下,多在山河西沿上行。
古老的白佛寺
石汪庄村前是白佛寺,其位置在水库大坝东段北二三百米的地方。
高湖水库大坝建设在两山之间,古来就是有名的风水宝地。
白佛寺处在高湖峪山口,西边的出佛山和东边的白腊山两山夹峙。北面的佛山、马子山、囤崮、盘龙崮等翠蜂罗列;西面的西楼顶、水塘崮卧虎蹲踞;东面的奶奶庙山、三角山、白练山青龙蜿蜒。
从东山延伸下来的一条山岭蜿蜒在它的后面,西北面水塘崮大山头一脉相冲。其前面还有一道低缓的山岭。
“前有照,后又靠”“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天地四神俱在,气象万千。这里山川明艳,泉水涌流;藏风纳气,冬暖夏凉。
老人们说,修建水库清理坝基时,地下出现了无数个泉眼,冒出汩汩的泉水。
白佛寺的东南山坡上,有一片白岑岑的岩石。光秃秃的岩石,一个个从土里冒出来,像一群盘腿打坐或蠕蠕而动的僧人。
附近村的老人们回忆说,白佛寺是一座千年老庙。它有三个院落。其中两个庙院、一处僧舍。
两个庙院中的主体大殿是四大天王殿。大殿内的四大天王有的拿着剑,有的拿着琵琶,有的拿着伞,还有一个手里缠着毒蛇。
主体大殿后边是佛爷殿,正殿供奉佛爷,西边有财神殿,东边有珍珠殿(音)。
庙院后边东北侧是和尚住的僧舍院落。
老庙近处有一眼阔大的庙井,供给庙院使用。
主体大殿南边是空场,空场南北有百米左右,东西五六十米。空场里有个大戏台,能容纳上千人看戏游玩。
庙宇里有很多古老粗大的白果树,浓荫蔽日。盛暑季节,岸堤一带的大户人家都来避暑纳凉。他们带着仆从,捎着席卷茶壶座椅,有时一住好几天。
庙宇内外还有很多碑碣,其中有三四通高大的“龟驮碑”,皆龙首,上有“圣旨”之类的碑首文字。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白佛寺请来戏班子唱大戏。看戏进香的信众来自四面八方,高湖山峪、芦山后和东大山一带的男男女女扶老携幼赶来。
白佛寺西南岭头,有一片和尚林子。三四座高高的僧塔,还有很多和尚坟子。
水库修建清理水库坝基时,在和尚坟墓里挖出了两把护身短剑。两把短剑的剑柄已经烂掉,剑身擦洗后乌青发亮,剑刃锋利。
白佛寺里曾经有很多僧人,有文和尚和武和尚。文和尚每日诵经打坐,料理佛事;武和尚每天习武练拳,进行一些骑独脚驴、撇咣咣镲之类的杂技练习。
白佛寺占有很多庙地,雇佣着一些种地的人,还有做饭的、烧水的等零杂人员。
传说清朝末年,庙里的老和尚有一匹马子。老和尚骑着马子在各个佛庙之间游化度缘,互通信息。
白佛寺兴建于何时已经没法考证了。民间古来有个传说,说《水浒传》中的拼命三郎石秀是石汪庄人。
传说宋朝年间,白佛寺就是一个宏大的寺院了。在镇上当差的杨雄娶了潘巧云在这里安家生活。石秀在大街上摆个肉摊子卖肉,有时到山上砍点山柴换点零钱。
白佛寺的和尚裴如海与杨雄的漂亮娘子潘巧云通奸,晚上趁着杨雄当差不在家敲着木鱼对上暗号就鬼混一番。
和尚与娘子通奸的事情,被敏感的石秀发现了。
石秀去和好友杨雄说了,杨雄质问潘巧云,潘巧云却说是石秀调戏于她。
石秀为了洗清自己,花上功夫逮贼捉奸,把和尚裴如海抓住杀了。又鼓动杨雄抓了娘子和使女审问,把使女和潘巧云都杀了。
《水浒传》是文学作品,故事人物情节都是虚构的。石秀杀了和尚、杨雄杀妻的故事被说成发生在白佛寺和石汪庄,那是因为石汪庄带着一个“石”字,石汪庄里有潘氏人口,石汪庄前正好有一个古老的白佛寺等巧合而牵强附会而来。
住持和尚公兰厚
高湖山峪幽深狭长,能藏雄兵百万。年春后,国民党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将军曾率兵驻扎在高湖峪里。51军骑兵营住在中高湖和下高湖,于学忠总指挥部设在池畔和上高湖。那里有地主大户的宅院可用,而且村名带着“水”。
于学忠将军姓于,“鱼离不开水”,所谓“将军犯地名”也。
国民党51军驻扎上高湖时,日本鬼子曾派了飞机来轰炸,炸死了罗圈崖村和上高湖村好几个庄户人。
抗战初年,八路军队伍进驻岸堤一带,高湖峪和白佛寺成了八路军队伍经常驻扎的地方。
《沂南县志》记载:“年11月,应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要求,党中央派黎玉、张经武率抗日军政干部大学、陕北公学毕业的学员和部分红军干部、白区工作干部共余人,于8月中旬从延安出发,本月底到达边区省委驻地岸堤。
本月,边区省委党训班在岸堤西北白佛寺创办。后改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党校分校’”。
在老人们的记忆里,白佛寺里经常住进八路军人员。骑马的、扛枪的八路军战士来到白佛寺,在寺庙里宿营、开会。地方上的一些进步人士也经常到庙里来联络工作。
在岸堤的山东抗日军政大学也经常来白佛寺办学。这里是山峪,不靠公路,相对比较安全。
学员们住在庙里,在珍珠殿里上课,在戏台场院里唱歌、操练等等。
年左右,老家局埠村的公兰厚从东大山金佛院里被“请来”,到白佛寺当了住持和尚。
住持和尚公兰厚是一个秘密共产党员。他来到白佛寺后,明里举办佛教会到处收纳佛教会员,暗里却是到临近各村秘密发展共产党员,组织抗日力量。
朱家林村93岁的公丕汉老人回忆说,他小的时候,父亲是村长。公兰厚经常从白佛寺来到他家,和父亲商谈一些诸于筹集粮草、发展民兵等支援八路军抗战打鬼子的事情。
公兰厚与朱家林公氏是亲近的本家人,经常在公丕汉家吃饭。
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时期,公兰厚到岸堤区参加了工作,先后担任过指导员、区委书记等职务。
公兰厚是个武和尚,文武全能,有“玩三把刀”“撇咣咣镲”“骑独脚驴”“窜席筒”“窜刀山”等全套的武艺,而且技术相当高超。
公丕汉老人回忆说,大约是年春天,岸堤区在东北村北大场召开群众大会,大会表彰了劳动模范张成学,“妇女爆炸队”公成美、田正英、马光兰、隋学礼等英模人物。号召各村群众团结在共产党八路军周围,勇于同日本鬼子作斗争。
这次大会最后的节目是武术表演。公兰厚邀请了一个外地来的师兄一同表演。
公兰厚表演了“骑独脚驴”“撇咣咣镲”“钻席筒”“过刀山”等全套的武艺,他的师兄表演了“转碟子”“踩凳子”等杂技。
“独脚驴”是一个形同十字架样的木杆,立木上部横着一个横木。公兰厚用一个木杆支撑,立身而起,坐在横木之上,用两腿夹着木杆跳跃走路。
他骑在独脚驴上,能“玩三把刀”。用两手抡起三把刀子,接住一把刀子快速抡出一把,往复循环,刀不落地。
“撇咣咣镲”时,他把一个大铜镲扔向半空里。咣咣镲从空中降落,带着“咣咣”的声响;将要落地时,他伸手接住,正好接着镲系。
窜席筒表现的是身体的轻巧灵活。八仙桌子上有一个席筒子,他两手合并飞跃前窜,身子穿过席筒而出,一个跟头站起,席筒纹丝不动。
他的师兄表演转碟子,手里拿着一个细木杆,杆头上有旋转的碟子。师兄手持几个木杆转动碟子,几个碟子旋转不落地。
师兄把嘴里含上一截木杆,木杆的前端撑起一个碟子,用头和嘴巴用力让碟子旋转而不落地。
这次群众大会,因为有他们两人的精彩表演而人山人海,观众到了千人以上,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效果。
公兰厚参加革命工作南下,据说在江苏连云港市当过公营百货公司经理。
抗战年代,高湖峪是“岸堤干校”和八路军队伍隐蔽的大后方。
年底,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宣传部长刘子超同志带着后勤机关和青训班战士驻扎在东北村、田家北村、白佛寺,黎明时遭到了多路鬼子汉奸的包围。
刘子超带领战士们转移到佛山村的一条山沟里,面对越来越近穷凶极恶的鬼子汉奸,战士们勇敢杀敌,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消失的白佛寺
白佛寺最后有两个留守和尚,法名分别叫“严德”和“严礼”。严德是池畔村人,姓董;严礼来自中峪村,似乎姓郝。人们习惯上称呼为“四和尚”和“五和尚”。
“四和尚”和“五和尚”耕种着庙里的土地,春种夏收,秋收冬藏。冬春季节,两个和尚常常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卖花生油,成了“卖油郎”。
白佛寺还设立过小学,田家北村的田锡林老师在里面教学。他的学生田锡久在白佛寺小学读书后参加了革命工作,后来成了人民解放军的一位师级干部。
年,岸堤在南庙设立高级小学。区里来人把白佛寺的白果树杀伐了,做成了学生的几案和老师的办公桌。
老人们说,“独页板截了能做成办公桌桌面”。由此可以看出白果树的粗大。
年高湖水库修建,白佛寺南岭成了水库大坝基址,石汪庄西崖头被推平。白佛寺老庙先是被当做民工宿舍,后来庙房碑碣被毁,石块填了大坝。
高湖水库修建以后,库区多个村庄搬迁。村庄人口分别搬迁到了岸堤新村、界湖卫东村、砖埠镇向阳新村等。
石汪庄老村被淹没在水库以下,村民多数搬迁到了外地外乡。山地可耕种,故土可养人。一个生产小队的人口迁到了东山上居住,这便是今天的石旺庄村。
老人们说,当时国家修建水库,一声令下,山区的百姓收拾了锅碗瓢盆扶老携幼踏上了背井离乡的搬迁之路。
带不走的是老井、老碾、祖坟,还有祖祖辈辈世代耕作的田园和千丝万缕的世代姻亲,平添的是无尽的乡愁。
高湖水库是重要的饮用水源,现在西部山区乡镇人口大多饮用库水。
高湖水库也成了山峪的东西阻隔。当年河东河西抬步可达,如今是天堑难越、水路茫茫。
水库刚刚修成时,山峪东西往来有渡船可行。年腊月的一场沉船灾难,二十多位群众葬身结冰的水库。自此以后,高湖水库渡船就停止了摆渡。
石旺庄的苏行贵(音)真是大命的人。那年腊月二十三高湖逢年集,苏行贵用扁担托子挑着三个花生饼去赶集。因为价钱太贱,没有卖掉。
傍晚赶完集,渡船来了,一会儿功夫就上满了人。
苏行贵来得晚了一点。他把花生饼担子放下,一脚踏上了渡船。撑船的人说,“盛不下了,你还有花生饼没拿上船,放不下了!”
苏行贵就下了船。
渡船到了水库中间,由于人多船破而下沉,一船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二十几个人全都落了水。
二十多个生命沉没在水底,苍天恸哭,朔风哀号。
库难发生以后,苏行贵的家人在家哭得昏天黑地,都以为他坐船出了大事。
天黑的时候,苏行贵挑着担子回家了!原来,他没有挤上船去。他挑着担子绕行了很远的路转回家来。
人们说,这次水库灾难,数着新歌村的人死亡最多。
日月轮回,天地悠悠。四十八年过去,这一轰动全区全县的灾难事故,有谁还能说得清呢?
9月5日星期天,我到岸堤镇高湖水库游玩。
穿过朱家林田园的道路鲜花正艳,山区的农民正忙着收花生。
高湖水库大坝西端的山头叫出佛山
水库西边是高高的水塘崮
高湖水库大坝基址原是两个山头之间的长岭
水库大坝东面的山头叫白腊山,老百姓称呼为白练山。
宽宽的水库是山中的一片高湖
水库东侧的标志物
水库大坝东沿水面之下,曾经是古老的白佛寺所在。白佛寺后边是石汪庄老村。
高山平湖把高湖山峪的许多村庄淹没,库底村庄都已经搬迁了。
高湖水库大坝东端有自流式溢洪道,不同于重山水库的大闸门。
水库大坝西端是田家北村
东边的这条岭沟曾经是石汪庄老村东沟,东沟里有个石汪和泉汪。
从奶奶庙山发端的一道长岭
东沟之上是奶奶庙山
石汪庄老村部分村民搬迁到东山上,这就是现在的石旺庄村。
山坡的山东省委党校已经建成,一批批的学员来到这里学习培训。
石汪庄白佛寺是山东省委党校的创办地发源地
山东省委党校新的校区建设在了创办地老家
精美的校舍
宽大的教室会堂
此地山寂水明,环境幽静,实在是培训学习的好地方。
出东山口是美丽的朱家林。
党校西面就是高湖水库
东南山口外是柿子岭村和东北村
党校正南的白练山
党校东邻是石旺庄
从水库底老村搬迁来的住户,散居在山坡高处。
石旺庄新村与老村之间很近
山坡村头繁花似锦
山坡的石阶路
石旺庄新村是个百多人口的小山村,搬迁来的是老村的一个生产小队。老村居民大多远迁异乡。
这位老兄正在房顶上晒花生,他热情地招呼我吃花生。
新鲜的花生实在清香,透着秋天的滋味和阳光的味道。
山村后边与党校东门相接
村头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向我讲述了村庄旧事。
岁的梁绪春老人是一位抗战老党员,听说他是在白佛寺参加党组织的老民兵战士。
老人年事已高,耳背严重,已经很难进行对话交流。
一山之隔的朱家林村93岁公丕汉老人向我讲述了关于白佛寺的很多旧事。
朱家林村93岁的公丕汉老人
下面一组图片是十年前我到高湖水库和石旺庄村时拍摄的,大家看看十年前的旧貌。
(老照片)当时水库大坝东端还是暴露的土地
(老照片)水库东沿有一段长长的石墙
(老照片)通往石旺庄的老路
(老照片)当时是春天农耕时节
石旺庄前的麦田泛着碧绿,山坡杨柳吐翠。(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农耕季节忙着下地干活的人
(老照片)村口的行人
(老照片)站在北岭上看高湖水库,远处尖尖的山头是佛山。山坡村庄似乎是新歌村。
山岭上一种似锡的矿石(老照片)
(老照片)山岭上耕地
(老照片)
这个水库岔子山沟就是石汪庄老村旧址(老照片)
(老照片)山坡的小路
水库边的一家老住户(老照片)
道路边的住户前养蜂,蜂箱摆了满地。(老照片)
(老照片)从东南山口看到的石旺庄新村
(老照片)水库东边的“节孝兼全”石碑
据说是袁世凯在山东当政时刻立的石碑,上面还有袁世凯的名字。
(老照片)石碑碑首精美的“五福献寿”刻石,捶拓成拓片,自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品物。
以下几张照片是五六年前拍摄的
(老照片)从水塘崮东山头看到的高湖水库
(老照片)在水塘崮上看到的高山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