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机

二战后期,坦克为何采用固定而不是旋转炮塔

发布时间:2022/11/18 2:21:05   

武器的发展变革也历经了多个时代,最初是通过金属打造的铁器,诸如大刀、长矛等,在近距离范围内造成高杀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对火药进行了改良,使其能够产生更高的爆能成为了近现代热武器的动能来源,推动了武器的发展,由冷兵器时代进入了热武器时代。

热武器的诞生相比冷兵器而言,在威力上更大,而且不需要使用者具备多么强的身体素质,只需要简单的扣动扳机便能够通过火药的威力将弹丸推射出去,从而造成高杀伤。

早期的热武器主要是以枪械、火炮为主,事实上都是采用了同一原理,只不过是在发射的装药大小上有着区别,从而使产生的威力也有着大小的区别。对于枪械来说,最初是采用了前装药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在战场上虽然能够维持高杀伤,但只是针对冷兵器的,一旦对方也是热武器的时候上弹速度慢、火力不足等劣势便凸显出来了,现今的枪械主要是后装枪,而且在发射速度以及效率上产生了质的变化,使得热武器的威力逐渐凸显出来了。

也正是热武器时代的来临,使得战争的烈度陡然增强,毕竟在冷兵器时代,由于武器短小必须近距离厮杀,说白了就是肉体冲撞,某种程度上没有产生致命伤的时候不会对身体造成巨大的损害,而热武器就不同了,其所产生的损伤是巨大的,所以使得战场的伤亡率逐渐增加。

为了能够保证战场的存活率,便想到了通过修筑工事的办法来进行保护,要知道,不论是炮弹还是子弹,大部分都是直射火力,当有物体阻挡时便会大大降低动能,使得威力下降,而且通过掩体也能够有效阻挡热武器所产产生的威能。就如地下掩体来说,其将身体的大部都隐藏在了地下,只将上部位置暴露出来,减少了同外部接触的面积,这也就意味着暴露在敌方视野下的身体部分面积变小了,这样一来便极难命中,便大大提高了存活率。

随着掩体以及工事的大量使用,原本通过热武器正面较量的方式发生了转变,逐渐演变成了阵地攻防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进攻的一方则会受挫,多波次的冲锋只能带来伤亡,而无法冲破阵地,而有时重型火力也无法成功突破防御阵地,毕竟身体大部分都隐藏在地下,难以发挥出高威力,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防守部队还会构筑铁丝网以及雷区进行阵地防御,这样一来地面作战部队的枪械射程不够,而且也无法冲锋。

为了打破这样的僵局便提出了坦克的设计构想,之所以采用履带式底盘,其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跨越壕沟,而拥有防护能力则是为了更好的掩护步兵冲锋,对于大口径的火炮就不需要解释了吧,肯定是为了增强进攻威力。

关于坦克的名称,最初也是很有戏剧化的。在一战时期,英国研制出了坦克,为了避免情报被截获从而让德国发现了坦克这一新式武器,便以“水箱”为代号,而坦克的由来则是水箱英文名称的音译。

真正发挥出坦克威力的则是在二战,德国以其机械化的优势在短短数月之内便横扫了欧洲,可见装甲坦克的威力了,陆地王者可不是吹嘘的,而是实打实打出来的。对于坦克的结构,上文也说到了是以履带式为底盘、具有极强的防护力与攻击力,在外型上为了方便火炮的运作,还会专门设立炮塔,现今大多坦克的炮塔都采用了旋转炮塔,那么为何在二战时期会出现许多固定炮塔的坦克呢?

事实上最初的坦克发展也是有旋转炮塔的,然而随着坦克技术的更新,势必会淘汰一部分老旧的坦克,而在战时前线的损毁率是极高的,而在战事吃紧的情况下,后方的生产速度是跟不上前方的损毁速度的,所以无炮塔设计事实上简化了坦克的生产过程,也就提高了生产效率。

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在战时,坦克作为主要的陆战装备不论是老旧过时的还是新式坦克都是需要参战的,毕竟多一辆坦克便多一分战斗力,而老旧过时的坦克如若回炉重造则需要漫长的过程,那么为了增强老旧坦克的威力,便需要进行改进,然而随着坦克主炮的威力的增强,其在重量以及尺寸上是同老旧坦克不一样的,这样一来便没有安装炮塔的空间,再就是为了保持坦克的平衡,否则会翻车,再就是塔身一体也可以增强坦克的防护性能,可谓一举多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4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