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机

手术机器人行业微创机器人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2/11/23 17:14:02   

微创机器人布局了五大手术机器人赛道,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已在国内获批,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预计将于近期获批上市。微创机器人位于上海自贸区,于年成立,致力于设计、开发及商业化手术机器人产品,先后布局了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等五大赛道,是实现手术机器人五大应用领域覆盖的全球唯一标的。

“图迈”手术机器人是一款腔镜手术机器人,有望打破达芬奇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主要由直觉外科的达芬奇腔镜手术机器人占据,且受限于配置证的数量,装机量较少。公司针对泌尿外科、妇科等领域开发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在技术上实现了对直觉外科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追近。图迈在临床试验中展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不劣于达芬奇,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化方面比达芬奇更有优势,有望打破达芬奇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公司的图迈手术机器人持续技术升级,并拓展多学科适应症;同时公司正在布局单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手术机器人(一代)用于泌尿外科手术的适应症,已经于年1月获批,即将开始商业化推广。二代图迈机器人的多学科、多中心临床试验已经于年1月完成入组,有望在年一季度获批。图迈单臂机器人已于年12月完成了国内首例单孔腔镜机器人胆囊切除术人体试验。

“鸿鹄”手术机器人是一款骨科机器人,将在全球推广。骨科手术机器人按照应用领域可分为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和创伤骨科手术机器人。全球骨科器械龙头史赛克推出的MAKO机器人,已于国内获批上市,但目前市场渗透率仍然较低。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在技术和功能上实现了对MAKO的赶超,未来有望在全球推广。鸿鹄已于年7月进入了注册申请阶段,预计将于年在中国以及美国获批上市。

公司通过自研+合作,布局了多款产品,覆盖手术机器人五大主要应用领域。除腔镜和关节手术机器人之外,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布局了脊柱手术机器人、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TAVR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机器人等。此外,公司通过一系列外部合作进一步丰富了产品品类,如:1)与Robocath合作的R-ONETM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已于年11月完成了NMPA注册性临床试验的首例入组;2)与NDR合作的ANT自动针头瞄准机器人处于设计开发阶段;3)与Biobot合作的iSR’obotTMMonaLisa前列腺穿刺活检机器人,正处于注册性临床阶段,已完成大部分临床入组手术。丰富的产品布局以及开放合作的理念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多元持续的动力。

微创医疗为控股股东,员工激励较为充分。以IPO后的数据看,微创医疗作为控股股东,通过上海默化与上海擎祯共持有公司52.53%的股权。上海擎敏、上海擎兴、上海擎赫、上海擎祯为公司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股17.75%,股权激励较为充分。此外,高瓴资本通过高瓴崇恒和高瓴绛恒合计持股7.74%,为最大机构投资方。

年8月末,微创医疗机器人完成A轮融资,投资者包括高瓴系的高瓴崇恒、凯立易方资本系的易方慧达、易方易达等知名投资机构。同年10月,公司在B轮融资中再次获得凯立易方资本系的易方欣达、高瓴系的高瓴绛恒等众多顶尖投资机构青睐。较为顺利的融资进展和知名机构的加持,对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微创医疗首席财务官孙洪斌兼任公司董事会主席,何超最初负责机器人研发,现任公司总裁。公司执行董事、总裁何超负责公司研发与日常管理及战略发展,在手术机器人研发方面拥有逾14年经验。何超博士曾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系统工程师,主要负责系统工程及项目管理,后于年担任上海微创资深总监,主要负责手术机器人研发及项目管理。首席商务官兼副总裁刘雨曾负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市场推广工作,具有丰富的医疗器械行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目前负责营销以及临床和医疗事务。公司高管及多位董事均拥有丰富的医疗器械行业经验或企业管理经验,有望带领公司实现快速发展。(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未来已来:手术机器人行业景气,国内市场迎来发展机遇

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始于年,应用领域逐步拓展至多个科室。早在年,PUMA机器人被Kwoh等人用来脑活检。直觉外科的达芬奇手术系统于年获FDA批准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后适应症拓展至辅助心脏瓣膜修复、妇科、普外科和胸外科手术等。自年开始,手术机器人逐渐被应用于更多术式。未来手术机器人有望继续扩大应用边界,并与AI、5G等新技术一道,赋予智能化手术更多现实意义。

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高速增长,预计年达亿美元。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30亿美元,年增长至8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2.6%。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高质量医疗的需求持续提升,行业对机器人辅助手术的认可度也有望持续提高。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将以26.2%的年度复合增长率增长至年的亿美元。

分地区来看,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欧美占比超75%,中国仅占5.1%。美国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手术机器人市场。年美国的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4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55.1%。欧盟为手术机器人的第二大市场,市场规模为18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1.4%。尽管中国市场对手术机器人的需求更大,但中国年的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4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5.1%,潜在成长空间大。

分术式来看,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中,腔镜手术机器人应用最广,骨科手术机器人增长最快。年,全球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52.5亿美元,占比最大,达到63.1%。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占比从年的4.6%增加到年的16.7%,增加明显,在各细分赛道中增速最快。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渗透率较低,未来成长潜力巨大。由于政策及价格的限制,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仍未被充分开发,市场规模从年的0.9亿美元,增长到年的4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35%。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达到38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44.3%。

腔镜手术机器人:从一家独大到百舸争流

腔镜手术机器人兼具开放手术和腔镜手术优点。1)传统的开放手术创口大、流血多且易造成感染等并发症;2)传统腔镜微创手术借由腔镜解决了以上难题,但牺牲了一定的灵活性、精准性和进行复杂操作的可能性;3)腔镜手术机器人成功克服了开放手术及传统微创手术的劣势,并兼具二者优点,不仅能改善开放手术的病人术后痛苦程度高、恢复时间长、出血量大、感染率高并易造成较大手术疤痕的状况,还可解决传统腔镜手术学习曲线长、二维观察视野、手术器械操作笨拙、手部震颤放大等问题。基于腔镜手术机器人微创化、智能化、精度高、稳定性强、可进行复杂操作等优势,有望引领外科手术方式的变革。

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渗透率远低于美国,需求亟待满足。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美国的腔镜机器人手术量按12%的年复合增长率由年的50万例增加至年的90万例,渗透率(定义为机器人辅助手术与微创腔镜手术总数的比例)达到13.3%;预计自年起,手术量将按11.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至年的万例,渗透率达23%。中国每年进行的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数量由年的1.1万例增至年的4.7万例,渗透率达0.5%。预计到年,中国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数量将以55.9%的年复合增长率进一步增至68.1万例,渗透率达3%。

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远低于美国,增长潜力巨大。美国是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最大市场,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的市场规模以11.7%的年复合增长率由年的17亿美元增加至年的29亿美元。年中国的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为3.2亿美元,远低于美国。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将以39.2%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到年达到23.2亿美元。

竞争格局:全球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直觉外科一家独大。直觉外科(IntuitiveSurgical)的达芬奇手术系统是首个获FDA批准的腔镜手术机器人,也是全球使用量最多手术机器人。自年获FDA批准以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经过20余年的产品迭代已成为一个有效且可靠的手术工具,并已经在前列腺癌根治术等术式中成为行业金标准,目前美国有超过80%的前列腺癌根治术是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行的。

达芬奇系列产品定义了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达芬奇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包括医生操作系统、患侧机械臂推车和成像系统,这也成为了后续腔镜机器人产品的通用结构。1)在操作系统上,达芬奇主从式操作系统可以让外科医生进行符合直觉的手术操作,提升体验的同时也缩短了医生的学习曲线;2)机械臂是达芬奇最核心的部分,多自由度手术机械臂的专利在达芬奇机器人所有专利中占比最大。例如USB2专利设计的带有关节运动控制器的机器人可以在降低器械末端震动的同时避免过度延迟;3)在成像方面,直觉外科收购了德国雪力公司的机器人内窥镜业务,雪力生产了全球最多的医用3D内窥镜和摄像头,同时提供了基于可视化需求设计的特殊、创新算法。雪力稳定地为直觉外科提供轻巧的内窥镜和高质量的成像系统;4)达芬奇还定义了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基本门槛——高度灵活的“腕关节”机械臂、清晰放大的三维图像、震颤过滤功能等,这也成为后续产品性能验证的重要指标。

其他厂商主打低成本和轻巧的卖点,是否具备差异化优势仍待市场验证。近年来,美敦力、强生等巨头瞄准达芬奇相对笨重和昂贵的缺点,纷纷推出自己的腔镜手术机器人。1)美敦力的Hugo手术机器人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设备在院内部署。2)CMR的Versius将小巧轻便做到极致,大小仅有达芬奇的1/3,更加节省空间。3)强生的Ottava可集成至手术台上,占用空间小,搭载了6只能与手术台结合的机械臂,能为手术提供更大的灵活性。由于新冠疫情造成的临床试验及供应链问题,美敦力和强生均推迟了产品的研发及商业化进程。达芬奇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占据全球市场的“霸主”地位。

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达芬奇保有量低,国产机器人中图迈优势明显。目前中国市场有四款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其中包括两款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年10月末获批的威高妙手机器人及年1月获批的图迈机器人。由于价格及配置证等因素的限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保有量仅余台,且仅有不足10%医院装有达芬奇机器人,市场渗透率仍然较低。国产厂商中,康多、术锐、精锋等公司也在推动研发进展。相比一众国产产品,图迈是自研程度最高的国产手术机器人之一。大多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等零部件依赖外购,而图迈使用的是公司自研的机械臂,通过采购上游零部件自主安装生产。

骨科手术机器人:精准、高效、较少损伤,市场渗透率仍然较低

骨科手术机器人让骨科手术更精准和更高效。骨科机器人能够帮助医生避免传统骨科手术中需重复手动调整的状况,其主要功能和优势包括:1)术前规划和构建三维骨模型。骨科机器人基于计算机实现断层扫描重构骨骼模型,实现个性化手术规划;2)导航系统实现精准定位。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导航定位功能可引导医生精准截骨或放置植入物,保护健康组织,提高手术稳定性;3)缩短手术时长和减少损伤。通过三维术前规划和导航定位技术,机器人帮助医生避免传统关节置换手术中需重复手动调整截骨的状况,从而缩短从切皮到缝合的时间,减少对健康骨骼和组织的损伤。

中国关节置换机器人应用远少于美国,市场仍为一片“蓝海”。年美国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数量约10万例,渗透率为7.6%。预计到年将以22.8%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40万例,渗透率达19.4%。中国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术应用极少。从年到年,中国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术数量从0增至例,渗透率增至0.03%。随着学术推广带来医生和患者观念的转变,预计中国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到年将达约8万例,渗透率增长至3.1%。

中国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远小于美国,低基数叠加需求释放将带来爆发式增长。年,美国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5.3亿美元,预计将以22.2%的年复合增速于年达到17.5亿美元。年中国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为0.2亿美元,预计将以68%的年复合增速到年达到3.3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远低于美国,未来低基数叠加需求释放将带来超高增速。

全球骨科机器人市场应用术式细分,呈现差异化。各大医疗器械巨头瞄准骨科手术中不同细分术式,如美敦力的Renaissance和MazorX专注于脊柱外科手术,强生的VELYS专注于关节置换。在全球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领域,MAKO销量领先。截至年1月7日,MAKO全球装机量已经超过台,在美国的装机量超过台。相对于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竞争相对分散。

中国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市场现有MAKO、和华瑞博及键嘉获批,鸿鹄预计今年在国内以及美国获批。MAKO手术机器人为最早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注册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其于年获批THA(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应症,于年获批TKA(全膝关节置换术)适应症。到年底,我国累计装机关节置换机器人17台,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手术渗透率仅为0.03%。年1月及4月,国产品牌和华瑞博及键嘉机器人先后获批关节机器人注册证。目前国内在研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有微创机器人的鸿鹄、元化智能科技的产品等。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微创机器人的鸿鹄为唯一一款配备自主开发机械臂的国产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目前鸿鹄已提交国家药监局注册申请,预计年获批上市。鸿鹄也已于年12月向美国FDA递交了K申请,同样有望在年获批。

新兴术式手术机器人:术式丰富,百花齐放

泛血管手术机器人通过远程操作降低医生所受辐射。泛血管手术主要指心脏、神经血管、外周血管等部位的介入手术。手术中医生需要穿刺患者皮肤,在X光影像的引导下,插入导管、导丝到达目标位置,进而放置支架、球囊等器械进行治疗。在此过程中,医生需要穿着厚重的防辐射铅衣,对行动带来较大不变。泛血管手术机器人通常包括手术控制台、远程导管操纵器及导管推进系统,医生在一个与手术室分离的房间,通过控制台上的显示器观察导管的位置,并使用操纵器远程控制导管的移动。泛血管手术机器人有助于降低医生所受的辐射,避免了穿着铅衣带来的不便。

泛血管手术量稳步提升,机器人辅助泛血管手术前景广阔。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用于治疗心脏、脑部或外周血管系统中的血管或相关器官疾病。全球进行的泛血管手术数量由年的万例增加至年的万例,预计自年起将以8.1%的年复合增长率进一步增至年的万例。

全球目前有四款获FDA批准或CE认证的泛血管手术机器人,中国暂无获批产品。获欧美批准的产品包括R-ONE、Siemens开发的CorPath和CorPathGRX、Stereotaxis开发的GenesisRMN系统。目前国内处于研发阶段的泛血管手术机器人主要包括:Robocath开发的R-ONE和由Siemens、奥朋和爱博医疗开发的产品等。微创机器人有两款泛血管手术机器人,分别是同Robocath合作开发的用于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的R-ONE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和自主研发的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的TAVR手术机器人。R-ONE已于年11月完成了NMPA注册临床的首例入组,目前临床入组进展顺利,并在华北、西北和华南等多个地区同步开展手术。

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通过人体自然腔道(消化道、呼吸道等)到达特定部位进行治疗,在精准性、灵活性、病灶可及度等方面较传统术式更具优势。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支气管镜(肺检查)、结肠镜(肠道检查)及胃镜(胃检查)等领域。以经支气管手术为例,机器人更加深入肺部,接触更小更深的结节。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具有超柔顺、超纤细导管,可通过气管、支气管将检查或手术器械精确引导至狭窄病灶空间,实现对肺部微小结节等癌症早期病变的早诊早治。

全球经自然腔道手术数量增长稳健。全球进行的经自然腔道手术数量由年的2.1亿例增加至年的2.9亿例,并预计自年开始将以8.5%的年复合增长率进一步增至年的4.7亿例。

全球仅两台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和一台消化道机器人获FDA批准,中国暂无产品获批。获FDA批准的产品包括直觉外科开发的Ion支气管机器人、强生开发的Monarch支气管机器人以及MedRobotics开发的Flex消化道机器人。中国并无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微创机器人的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处于FIM(首例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微创机器人正在开发一款用于支气管镜手术中诊断及治疗的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在肺结节较小且更易于治疗时,将软性内窥镜插入支气管诊断肺结节并进行活检。公司于年12月完成对最新样机机器人的设计及验证审核,年3月完成首例人体临床试验,预计今年开展注册临床试验,年提交注册申请。

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能够在影像引导下实现更精准的活检、引流、消融、植入等操作,具有稳定性强、精准度高等优势。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能够发挥诊断和治疗作用:1)在诊断方面,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可通过穿刺肺、肝、肾、前列腺、胰腺等器官,获取活检样本进行病理检查。在穿刺过程中,机械臂在操作过程中较人手更为稳定,实现更高的准确度。2)在治疗方面,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可用于肾结石手术、肿瘤消融手术等术式,以清除肾结石的经皮肾镜取石术为例,机器人可通过患者背部的微小切口插入的针头清除肾结石,实现精准碎石。

中国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市场有较大潜力,目前有三款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获批。年中国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为万美元,年达到万美元,预期按照52.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年的2.6亿美元。目前国内已有三款产品获批:PerfintHealthcare开发的RobioEX及MAXIOV2和Veran开发的ig4。欧美有多款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获批,包括Biobot开发的iSR’obotTMMonaLisa前列腺穿刺活检机器人、NDR开发的自动针头瞄准机器人系统ANT以及PerfintHealthcare、iSYSMedizintechnikGmbH及XACTRobotics开发的多款产品。微创机器人参与合作开发两款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其中,iSR’obotTMMonaLisa前列腺穿刺活检机器人已于年获得FDA和CE认证,并于年11月在国内进行了首例入组手术,目前已完成大部分入组手术。自动针头瞄准机器人系统ANT-C和ANT-X分别用于经皮穿刺肺活检和经皮肾镜取石术。其中,ANT-X已于年获CE认证,ANT-C处于设计开发阶段。

多因素推动手术机器人加快国产化进程

政策支持、技术突破、本土化推广,推动手术机器人行业国产替代。1)国内厂商技术实现突破。国内厂商长期的研发投入近年来开始开花结果,诸如天智航、威高、微创机器人等一众国内企业在技术上实现对国际巨头的追赶;2)国产设备价格有天然优势。依托国内完整的工业基础,国产机器人的成本大幅压缩。此外,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往往定价更高。多种因素决定了国产手术机器人性价比更高;3)国产设备产品层次更为丰富。相对国际巨头产品,国产机器人进入市场更容易,“高、中、低”多档配置与多层次经济水平的市场更匹配;4)本土化团队优势。本土化销售团队售后服务响应更快,在医工结合方面,更愿意听取中国医生的反馈进行产品的改进。

政策鼓励国产手术机器人研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国产机器人的研发。年8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深化医疗器械注册制度改革的通知》,推动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科学技术部亦启动了国家“计划”,支持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为手术机器人及其相关底层技术的研究提供资金。在审批方面,监管部门也将鸿鹄等国产手术机器人纳入到绿色审批通道,加速推进产品的注册。

机器人辅助手术花销被逐步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年4月,上海将部分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如肾部分切除手术、前列腺癌根治术及结直肠癌根治术等纳入医保报销,覆盖80%费用。年10月,北京将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纳入医保,可报销全部开机费以及部分机器人相关的耗材费用。目前已有10余个省市将骨科手术机器人治疗纳入可收费目录。预计未来各地有望出台相应政策,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也有望推动手术机器人渗透率提升。

大型医疗器械配置证制度调整带来国内手术机器人装机大幅提升。4年,卫生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5版目录),后续将腔镜手术机器人纳入甲类器械目录。年4月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年)》,将腔镜手术机器人调为乙类设备,将审批单位由国家卫健委改为省级卫健委。这带来了手术机器人装机量的大幅增长。年以前,中国内窥镜手术机器人保有量仅为43台,规划后装机总数达台,数量增长超6倍。

配置证规划推动手术机器人向各地医疗市场渗透。规划实施前,手术机器人主要集中在医疗资源富集地区,京沪两市装机量占比为30.2%,规划后占比降到了14.2%。各地区装机配额更为分散,全国各区域中心配额相对均衡,这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也推动了手术机器人向全国各地医疗市场的渗透。

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证审批流程日趋简化,试点方案有望逐步铺开。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的通知》,对社会办医疗机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实行告知承诺。审批部门对自愿作出承诺并按要求提交材料的企业,要当场作出审批决定。年6月,国务院和国家卫健委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社会办医疗机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简化配置证审批流程,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未来国家有望在政策层面,对手术机器人等大型医用设备购置进一步松绑。(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千里之行:技术水平迎头赶上,核心产品收获期将至

公司产品直追国际巨头,技术领先国内厂商

强大的自主研发和开放多元的合作助力公司技术突破

全球化战略雏形初现。1)研发方面,微创机器人早在年就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现已在全球多地设有研发中心。2)专利方面,截至年末,公司在全球共申请项专利,其中项专利获得授权,包括项中国专利及30项海外专利,其余项专利还在申请中,全面覆盖临床应用、自动手术、AI技术等前沿领域。3)商业拓展:基于对鸿鹄产品力的信心以及底层的专利布局,公司积极推进鸿鹄在FDA的注册,图迈机器人预计也将逐步拓展海外市场;4)海外合作方面,近年来公司和Robocath、NDR及Biobot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丰富公司的产品管线并提升公司海外运营能力。

研发阵容稳定强大,质监、营销均有专门团队负责。1)研发中心拥有8个研发团队,分别负责电气开发、软件开发、视觉成像开发、算法开发、机械工程、测试、知识产权管理及基金管理。截至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团队有名成员,其中约60%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团队核心人员构成稳定。以高级研发总监朱祥先生为代表的技术骨干,自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手术机器人机械部件等底层技术的研发,成功开发了图迈、鸿鹄及蜻蜓眼等产品;2)严格的质监体系保证从原材料到产品达标。微创机器人已组建了拥有名成员的制造和供应链团队,对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及供应商的选择进行专业管理,保证产品的持续制造。此外,团队会定期对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和参数进行验证,以确保品控合格;3)打造高水平综合服务营销团队,提升医工结合能力。在首席商务官刘雨(曾负责达芬奇、MAKO在中国的引进)的带领下,公司正组建由手术机器人培训师、临床支持人员及售后服务工程师组成的综合服务营销团队,推广产品的同时反哺产品改良。

广泛开展科研合作活动,攻关前沿技术领域。1)公司参与了14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攻关系统性技术开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和发明专利保护;2)医院、高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合作,推进多模态医学图像配准融合技术等项目;3)公司与多家手术机器人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存在合作。自研之外,微创机器人和Robocath、NDR及Biobot在中国成立了合资企业,负责合作伙伴的机器人产品在大中华地区的开发、审批、制造和分销。这有利于公司丰富产品管线、积累营销经验和进入海外市场;4)公司建立了专业的临床试验团队,负责产品的临床试验的设计、选址和监控等各个环节,确保其符合方案设计和GCP标准。

突破底层技术环节,产品创新可持续。微创机器人在机器人本体设计、控制算法、电气工程、影像导航和精准成像五项核心底层技术方面实现全面覆盖并有深厚积累,具备机械臂和三维电子腹腔镜的自主研发能力。

图迈技术上接近达芬奇,在国产机器人中领先

图迈腔镜机器人实现底层技术突破,功能上对标达芬奇机器人:1)图迈使用了公司自主研发的机械臂,腕式机械臂可以高度灵活地操作医疗器械。图迈配备了四个机械臂,与三臂系统相比,可实施更为复杂的手术操作;2)可与自主研发的3D内窥镜联用。蜻蜓眼3D内窥镜相对传统内窥镜更轻,成像更立体,可降低医生学习难度;3)帮助医生实现直觉式主从遥控操作。该项功能解决了传统腔镜手术手部动作和医疗器械接触伤口处动作方向相反的问题,显著缩短学习曲线和手术时长;4)通过电脑算法,可滤除医生手上固有震颤,实现稳定操作并减少医生疲惫感。

性能对标达芬奇:图迈安全性良好,有效性不劣于达芬奇Si。图迈机器人用于泌尿外科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开始于年6月,并于年5月完成。试验通过对比图迈与达芬奇Si的临床表现,评估图迈用于泌尿外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试验设计上,名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研究组(使用图迈)及对照组(使用达芬奇Si)。主要有效性终点是评估试验组和对照组间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次要有效性终点包括失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前列腺肿瘤特异性标志物水平、术中并发症和术后一个月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安全性通过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评估。最终名患者完成手术,2名患者在手术前退出试验。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主要有效性终点和大部分次要有效终点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在使用图迈的51名受试者中,50位受试者的手术成功完成,期间无需转换为其他类型手术,也无需于24小时内再次进行手术。安全性方面,试验组没有发生医疗器械相关的不良事件,这说明图迈的安全性良好。

术式拓展:参考达芬奇应用领域,图迈将不断扩展应用术式,未来有望在普外科中广泛应用。目前国内的腔镜手术机器人泌尿外科应用占比第一。参考达芬奇在美国的应用术式分布,普外科手术从年的18.6万例增长至年的43.4万例,超越妇科手术成为达芬奇应用最广泛的术式。预计未来图迈的应用手术量将从泌尿外科为主逐渐过渡至普外科、妇科、胸外科等多科室。从达芬奇在各术式中的接受度来看,达芬奇在美国的泌尿外科和妇科中接受度最高,在胸外科和普外科中的接受度处于快速提升阶段。目前,中国市场的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接受度仍处于早期阶段,发展潜力亟待挖掘。

研发进展快于国内竞品,二代产品多学科适应症拓展稳步推进。图迈(第二代)的多学科、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于年10月启动入组,并于年1月顺利完成全部临床入组,涵盖普外科、胸外科、妇科领域内多个国产首例或高难度手术,包括首例国产四臂手术机器人注册临床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国产四臂手术机器人联合胆道镜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取石术、国产四臂手术机器人袖状胃切除胃减容手术,在众多领域填补了国产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的空白。图迈(第二代)预计将于年递交NMPA注册申请,并预计将于年第一季度获批。届时将成为全球第二个、国产首个全面覆盖胸腔、腹腔、盆腔领域重要复杂术式的腔镜手术机器人。

商业化:图迈已获得NMPA注册批准,未来营收模式可参考达芬奇。年1月,图迈获得NMPA注册证,成为首款国产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预计将于年开启国内的商业化推广。参考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以年和4年为节点可分为产品设计及开发、产品推广和扩大市场规模三个阶段。从年以来,直觉外科经过10年的技术储备和产品开发,第一代达芬奇终于在年获FDA批准上市,并通过4年的市场培育终于扭亏为盈。从直觉外科的收入构成来看,达芬奇机器人系统的收入构成在4年左右达到峰值,之后耗材的收入比例显著提升。高毛利耗材营收的提升也带来了营业利润的显著增加。

竞争优势:图迈预计在性价比、本土化服务等方面较达芬奇更具优势。1)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溢价严重。达芬奇X在美国的售价为万美元,在中国的售价为万美元。其配套耗材在中国售价为每套1.4万美元,是在美国售价的4倍;2)上游零部件供应链的国产化提升有望带来成本优势。尽管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仍然以采购进口为主,但控制器等零部件的国产化程度已经较高,上游供应链整体的国产程度也有望持续提升,图迈机器人有望逐步建立成本优势;3)本土化研发和销售团队,在销售推广、售后服务、临床支持等方面带来优势。相比于进口厂商,公司的本土化研发销售团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患者的临床需求,进行相应的产品优化,本土化销售团队也有望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和临床支持。但仍需指出的是,图迈机器人目前的临床应用经验较达芬奇仍有差距,在性能稳定性、工艺成熟度等方面仍待进一步磨合。

鸿鹄技术功能先进,有望开拓全球市场

鸿鹄关节手术机器人安全性、有效性良好,已于中美提交注册申请。鸿鹄为唯一一款由中国企业开发,配备自主开发机械臂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鸿鹄于年立项,于年7月在中国完成用于TKA(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注册临床试验并提交注册申请。该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及单臂试验,用以评估鸿鹄用于TK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共有名受试者。试验的主要有效性终点为手术成功率,次要有效性终点为下肢与膝盖的一致性及TKA前后患者功能能力评分。安全状况按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及植入物位移的发生率进行评估。鸿鹄的注册临床试验达到了所有主要及次要临床终点,且其安全性良好。此外,公司也于年12月向FDA提交了鸿鹄关节手术机器人用于TKA的注册申请。该产品有望于年在中国和美国获得注册许可。

技术优势:公司在骨科机器人领域具备深厚的底层技术积累,鸿鹄在功能上有望实现对MAKO的追赶。鸿鹄作为骨科导航手术机器人,在技术开发和功能设计上与腔镜机器人既有重合也有差异。除电气工程、控制算法和机器人本体设计等共有技术外,鸿鹄还应用了影像导航技术,以实现精准定位与反馈。公司深厚的底层技术积累使得鸿鹄在国产骨科机器人中占据技术优势——鸿鹄是唯一一款配备了自主研发机械臂的国产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有利于公司根据应用反馈对产品进行定制化改良。在功能上,鸿鹄可以实现MAKO的全部主要功能,包括术前规划、人机协同、机械臂控制定位等。目前MAKO在全球布局了约项专利,但在中国仅有74项专利获批。公司凭借核心技术和专利积累,具备在全球市场与史赛克等海外龙头正面竞争的潜力。

国际化:鸿鹄出海障碍更少,性价比优势明显。相比于腔镜赛道,公司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国际化进度预计更快。1)相比于腔镜赛道专利障碍较小。MAKO在全球布局了约项专利,在中国、美国有74项和项专利获批,不同于达芬奇在全球腔镜机器人领域构筑了较高壁垒,骨科机器人领域专利障碍较小。2)鸿鹄有望发挥性价比优势。MAKO在美国的售价约为万美元,鸿鹄在性能比肩竞品的情况下,有望凭借高性价比优势打开海外市场,同时上游供应链的国产化率预计逐步提升,也有望为鸿鹄带来更多成本优势。预计鸿鹄将成为公司全球化战略中首个申请海外上市的产品,其已于年12月向FDA递交了K申请,预计在年内获批。

商业模式:参照史赛克,有望构建“设备+配套耗材+骨科植入物”的机器人生态。史赛克作为全球骨科耗材龙头,构建了完整的骨科产品生态圈,MAKO机器人仅适配史赛克的骨科植入物产品,二者在研发、销售方面能够形成协同效应。微创机器人的母公司微创集团作为国内关节行业龙头公司,人工关节类产品丰富。鸿鹄“设备+配套耗材+骨科植入物”的手术机器人生态初具雏形,有助于加快鸿鹄推广及增加用户粘性。

公司商业推广开始发力,供应链是持续发展关键

产品推广开始发力,积极布局手术机器人培训中心。直觉外科在中国有4家以上培训中心。根据微创机器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4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