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旋转机 >> 旋转机市场 >> 光刻机NIKON的设计与结构
光刻机就是一台大照相机,带光刻胶的wafer就是底片,reticle上的图形就是风景,光源(汞灯或者激光)就是太阳光,当快门打开,光投射到reticle上,经过镜头的投射,就在wafer上成像了。和照相机不一样,每个风景只要拍一次就好了,reticle上的图形要拍很多次,要把整个wafer布满才算曝光结束。
从炬丰科技平台了解的nikon光刻机说起:NIKON曾经是半导体行业的光刻之王,全世界80%的stepper都是nikon的,但是光刻机并不是日本人最先发明的,最早的大概是美国的GCA了,NIKON顶多算是GCA儿子。日本人是比较精明,他们买了一台GCA,把它拆开来仔细研究,在GCA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再加上自己的优势-镜头(NIKON本来是军工企业,给小日本做潜艇望远镜的),推出了G4(G4是我所知道的最老的型号的NIKONstepper了,不知道有没有G1-G3,如果有,我相信保有量也不是特别大,应该不是特别成熟)。紧接着G6,G7和G8的推出,把NIKON推入到巅峰时刻。那个时候全世界只知道NIKON,ASML和Canon那时候根本不是对手。可以说在stepper上,NIKON是最大的赢家。随着技术的推进,stepper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大家开始往scanner上发展了,随着ASML推出创新的TWINSCAN,靠着产能的优势,一举打败了nikon,夺走了光刻机老大的地位,而且从那以后,NIKON一直没能翻身,市场被一点点蚕食,再也没有往日的辉煌了。
NIKON光刻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实大部分光刻机组成都是一样的,一般分为:照明系(光源+产生均匀光的光路),STAGE(包括RETICLESTAGE和WAFERSTAGE),镜头(这个是光刻机的核心),搬送系(waferhandler+reticlehandler),alignment(WGA,LSA,FIA)。另外半导体的工作温度是23度,要保证wafer在恒温和无particle的环境,一个chamber是必须的。
照明系:顾名思义,用来照明的系统,光刻机的原理就是用光来投射到reticle上产生衍射,然后镜头收集到光汇聚到wafer上,形成图形,所以光是产生图形的必要条件。具体请翻阅一些工艺的相关资料,在这就不多说了。要有光首先要有光源,一般stepper都是用汞灯做光源,最早有1kw,2kw到最后发展到了5kw,越来越恐怖。后来为了提高分辨率,采用了新的光源:laser,分为Krf(nm)和Arf(nm),laser也是不断在增加功率,现在最高的可以达到60kw级别了(相当恐怖的激光能量)。为什么要发展大功率的汞灯和激光呢?这是产能的需求,在相同的曝光量下,光源的功率越高,曝光需要的时间越少,这样单位时间里面产能越高。
汞灯发出的光向各个方向扩散,我们需要把光汇聚起来,打到大光强的目的,这时候一个椭圆镜是必须的了。我们知道椭圆有两个焦点,我们把光源放到一个焦点上,那么光就会聚到另外一个焦点上,那就是快门的位置。同时这个椭圆镜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吸收不需要的光线。这种镜子上有一层涂层,一般nm以上的红外光不被反射,而是被吸收。这些光会被产生热量,所以装汞灯的地方一定需要一个散热的东西,功率小一点的就用风扇吹,功率大的话就水冷了。
反射出来的光也不是全部需要的,我们只需要nm(I-line)或者nm(G-line)的波长,别的波长的光也是要淘汰的,这时候filter就上场了,它的作用就是过滤掉不要的东西,只让需要的波长的光通过。
激光作为光源就不需要上面的这些东西了,因为从激光器里面出来的光已经是很纯的了,不需要再过滤。
有了我们需要的光源就可以曝光了吗?当然不可以,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很纯的光,还需要均匀的光,这样投射到wafer上不会造成各个地方的CD不一致。谁来担当这个重任呢?各个厂家用的都不一样,nikon是一种叫flyeye的镜头。这种镜片用很多块凸透镜组成,光打到上面就会在各个地方产生汇聚的作用,这样在relaylens的帮助下,一个平行的均匀的光产生了。ASML用的是一种叫quadrod的玻璃长方体,具体原理不是特别清楚,反正也是光在里面反射很多,现在有了均匀的光了,我们就可以拿来曝光用了,可是有时候我们不需要全部视场大小的光,可能只要曝光一个很小的区域,这时候用于挡光的机构,nikon叫blind,ASML叫REMA的东西就用上了,他们都是上下左右四块挡片,用马达带动,需要多大的区域只要让马达带动挡片,把不要的光遮住,这样就可以曝光我们需要的地方了。最后,通过一块大的lens把光汇聚一下,就可以投射到reticle上进行曝光了。
这些是照明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厂家加入一些用于提供分辨率的机构来达到要求。比如NIKON有一种变形照明,在光路中加入了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盘,圆盘上有一些用于产生特定图形的东西,如小sigma,annual等等,有的时候还需要两块flyeye来进行光的处理。在ASML的光路里,又会有很多负责产生各种pupil的机构,以及发展到最后,需要偏振光,等等。反正是越先进的东西,里面的镜头用的就越多。stage,直接理解就是工作台。每一片wafer就是放在这个工作台上进行曝光的。因为一个产品不可能只曝一层就可以了,这就需要每一层之间的overlay要非常小,不至于产品报废。Stage的工作精度是保证Overlay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什么说“之一”呢?因为曝光的过程是各个module合作的结果,要每一个module都很好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除了stage,alignment系统和Lens的畸变都会影响到Overlay的结果。
Stage都有那些东西呢?首先要有水平方向移动的驱动部件,比较老的机器如G6和I8等stepper都是有刷电机带动丝杆,等到先进一点的机器如I14,就发展到用线性马达驱动了,stage使用的是气浮台,阻力比丝杆小很多,这样速度也就上去了。除了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也要可以动作,这样才能保证wafer在lens的焦面上工作。熟悉老的机器的TX知道WS专门有一个叫Z-stage的组成部分,它是chuck下面有一个楔形机构,用一个马达拖动,通过这个楔形机构使水平运动转化为垂直运动。等到更先进一点的机器,从I12开始,Z-stage和levelingstage集成到一起,在chuck底下平均分布这三个带楔形机构的马达,叫Z-thita马达,这三个马达向同一方向运动,就能达到Z方向运动的目的,向不懂方向运动,就可以补偿leveling。什么叫leveling?就是找到水平面。这个水平面不是绝对水平面,而是焦面。lens的焦面不可能做到完全水平,多多少少会有一点倾斜,而且wafer表面经过多层工艺,表面上已经是高低不平,所以每次曝光之前都要把这个水平面找到,在leveling系统和levelingstage的共同作用下,补偿这个offset。
除了X,Y,Z(Z-stage),Rx,Ry(levelingstage)方向的运动,Rz方向也需要的。Rz也就是rotation,补偿的是wafer的rotation。一片wafer放到stage上面,不可能每次都放的非常准,多多少少有一点偏差,XY方向可以用stage的位置来补偿,rotation就要靠thitastage来补偿了。这个stage设计的有点傻,它的旋转支点不在wafer正中间,这样造成补偿thita时候,XY方向也跟着变化。后来的机器(i12开始),就取消了这个stage,直接用reticlerotation来补偿了。
NIKON的stage是一种塔状设计,最底层是XY方向运动的stage,上面是Z-stage,再上面一层就是levelingstage,再上面就是Thetastage,然后就是chuck了。但是从i12开始,Leveingstaage和thetastage被取消了,这样就精简了很多,所以i12以后的设计还是比较科学的。
上面介绍了一些stage硬件构成,但是仅仅这些马达不能使stepping精度到达um级别,甚至nm级别(在scanner出现以后,stage的精度需要到nm级别了)。闭环控制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有反馈,反馈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测量系统给出来的。Stage的stepping精度取决于测量系统和马达的配合。所有的stage的水平方向的运动都是靠HP干涉计来确定的(不管是NIKON还是ASML,CANON都是用HPinterferometer,别无二家),它的原理就是迈克尔逊干涉仪和多普勒效应,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最刚开始G6或者g7只用两根激光,X和Y方向各一根,越往后激光用得越多,到后来听说要达到十几根,那时候的控制已经是非常复杂了,超出我所能理解的范畴了。
Reticlestage的设计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它的作用就是找到reticle的mark,把它对准到lens上的reference上,这样就相当于reticle的中心在lens中心了。NIKON的RS有三个马达,只做水平运动,一个X方向,两个Y方向,这样两个Y方向马达控制reticle的ratate
Alignment系统,包括reticlealignment和waferalignment,最终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找到reticle的中心,通过镜头的投射,和wafershot的中心重合。对于G6这种时代的老机器,reticlealignment比较简单。假设lens为不动,在lens边上安装有两个或者三个reticlealignmentsensor(取决于机型),这两个sensor机械位置的中心就认为是lens的中心,reticle送到RS上以后,就会searchreticlemark,找到sensor的位置,然后把reticlemark对准到这些RAsensor上。对准的原理是跟autofocus一样的基准波和倍周波信号,搞过NIKON的都应该知道,具体请看manual。等到mark都对准到sensor上,reticlealignment就认为结束了,但是sensor有一个误差范围,为了知道这个误差,用stage上的fidicualmark来checkreticle在Y方向的误差,就能知道reticle的rotation了。
NIKON镜头温度要求保持在23°,ASML为22°,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机器在镜头周围做了一个与外界隔离的chamber,控制这个charmber的温度保持在23。同时,镜头周围会有cooler,老机器如G6,G7等用LATC(LensAirTemp.Control),较新一点的机器就用LLTC(LensLiquidTemp.Control)了,使用FC77作为热传导的介质,控制FC77的温度在23°,然后将液体循环到Lenscooler里面,从而达到稳定温度的作用。
实现chamber温度的稳定,需要一个大大的空调系统,跟我们家用空调原理一样,需要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还有氟利昂,有时候温度达不到要求,就要考虑是不是要加点氟利昂了。
此文章由炬丰科技提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报备